趣味与直观,让孩子愿意学习

    ---从二年级网课教材作文《我的好朋友》说开

                        

网课是一张网。牵着这网四个角的是四种力量:硬件及网速的通畅、教师的课程、家长的支持、学生的兴趣。及这四个角,少了一个角,这张网都会摇摇欲坠。其中,硬件及网络的畅通是可调的,教师的课程及家长的支持是可控的,而学生的兴趣却实实在在不稳定。当学生坐在教室里,尚且要走神,现在,面对重重隔断,谁还能用外力的手段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不能!线下课堂走神,老师还可提醒,而网络课程怎样才能确保质量?只有一种方法:在确保目标能达成的前提下,让孩子从内心愿意学习。

现在,结合二年级教材作文《我的好朋友》为例,就“运用直观手段,增强课程趣味性,让孩子愿意学习”谈谈我的探索。

《我的好朋友》是孩子的习作表达由原来松散短小上升到含有写作技巧的较紧凑篇幅教长的一个台阶。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写作内容由原来的看图说话转换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再也不能借助图片提示肆意自由发挥,习作难度陡然上升。缺少图画提示,面对这个作文题目,孩子其实本身会有畏难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的多年经验告诉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教学方法归为两类:一类是使学生初次感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另一类是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那么,提升学习趣味,增强学习直观性,解决《我的好朋友》所面临的教学难题,我也只能从这两类方法上各自下功夫。

一、趣味预习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引领孩子轻松感知,对正课学习充满期待。

(一)提前撰写下水作文——校园小说《米小圈写作文》,录成音频,让孩子收听,以激发孩子上习作课的兴趣。

作为网络直播课的下水作文,我既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又要考虑他们在线上阅读特点,还得结合《我的好朋友》这一人物描写作文中需要的要求。因此,在写下水作文《米小圈写作文》之前,我反复研读目前流行的校园小说《米小圈》,分析当中的人物形象,学习其中的语言特点,写好下水作文,然后反复阅读,修改,力争让孩子读到与自己有高契合度的《米小圈写作文》,最后录制下来。

结果,当我把自己录制的《米小圈写作文》音频发送给孩子后,他们纷纷问我:“代老师,《米小圈写作文》这本书可以在哪儿买呀?我妈妈在好多书店问了,都没有这本书。”我打趣他们:“这本书是讲写作文的。你平常不是不喜欢这样的书吗?你确定要买吗?”他们回答:“是要买啊!虽然他是讲写作文的,但是它有趣呀!”

(二)提前设计《我的好朋友》思维导图预习单,融入本次习作要求,让孩子提前跟它混个“脸儿熟”。

    在本次练习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多,也会出现不太好理解的词语,。如外延颇广的“外貌”,如果要在直播课堂上讲解,费时要很多,而且孩子不一定能听得进去。所以,在预习单上,我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外貌的内涵和外延展现出来,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其中,又涉及小作文的内容提示和写法提示。这样,既方便孩子理解难点词语,又能降低习作难度,让孩子愿意习作,乐意习作。

二、趣味正课直击重难点,运用直观手段,提升学生兴趣。

(一)趣味导入激起兴趣。

   导入:在《米小圈写作文》里,米小圈前两次的作文一塌糊涂,但也因此总结出了《好朋友作文歌》,作为写作宝典。今天,他想把宝典分享给大家。同时邀请大家和他进行作文pk?你敢接受挑战吗?

设计意图: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和小说中的人物一起参加学习,本身也很好玩,孩子很想玩。何况,在这个pk中,究竟会发生怎样的事儿?孩子对此也会对此感到好奇。

综合起来,这种导入符合孩子“好玩”“好奇”“好胜”的特点,能让他们愉快进入课堂。

(二)用儿歌形式,总括习作方法

   出示《米小圈写作文》中最终被总结出的《好朋友作文课》 ,请孩子齐读,边读边回顾每句儿歌的意思。

《好朋友作文歌》

      好朋友们有很多,选最熟悉的来写作

仔细观察写外貌五官身子腿胳膊

还有衣服和饰品,另加特别的表情

突出特征和感情,按序夸张和比喻。

不要忘写平凡,深厚友谊跃上纸。

设计意图:

平常的习作要求,一般用平淡的语言叙述出来,小学低段的学生是没有耐心仔细阅读内容,从中理解阅读要求的。他们更喜欢朗读富有节奏和韵味儿的儿歌。因此,我将这些零散的知识以及习作要求融入儿歌,既能利用孩子对儿歌的高容纳度,引领孩子快速清晰的掌握这些知识。又有益于孩子明确本课习作目标。

(三)多样直观举例,轻松理解习作方法。

 1、举例熟悉人物,确定写作对象,

1)出示人物举例:因为非常熟悉,米小圈决定依然选择“肌肉老师”作为本次作文的模特。

2)思考:你最熟悉的好朋友是谁?你想写谁?确定好名字,并笔记。

2、直观图表示例,明确人物特征。

1)出示图表举例,简介人物“外貌”包括哪些。

2)根据图表,选择词语,总体概括人物外貌。

3)在脑袋里放电影,思考好朋友特征有哪些。

a、出示“肌肉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外貌对比图片,引领孩子一起找出肌肉老师的突出特征。

b、引领孩子头脑中浮现好朋友与其他人的对比图,思考“自己的好朋友有哪些特征?他的哪一(几)个特征是最突出的?

C、面对《预习单》,对于好朋友外貌特征中最显眼最突出的那一个或那几个进行圈画,留作记忆。

设计意图:直观性是年龄较小学生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耳朵听老师讲解,眼睛看关于肌肉老师与其他人的形象对比图片,脑袋里也运用对比方法呈现自己作文“模特”的特征,再动手重点圈画。这种直观形式,这能激发孩子思维,增强他们的感受。丰富的体验和简明的笔记,能较大程度降低作业难度。

3、直观范例文学经典,理解描写顺序。

1)以叶圣陶先生《稻草人》作品集中的《燕子》为例,体会外貌描写中“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实施过程:出示文段——快速朗读找关键词——思考——总结。

2)以叶圣陶先生《稻草人》作品集中的《稻草人》为例,体会外貌描写中“从头到脚”的顺序:出示文段——快速朗读找关键词——思考——总结。

3)以叶圣陶先生《稻草人》作品集中的《眼泪》、《皇帝的新装》为例,体会“从上到下”的外貌描写顺序:出示文段——快速朗读找关键词——思考——总结。

设计意图:

外貌描写顺序,本身比较抽象。此时,纯粹的讲解,孩子不一定能明白,借助举例是最简洁明了的方法。结合小学二年级的语文学习现状,孩子喜欢读好玩的校园小说或校园漫画,但对经典的阅读还没有较强的动力。把类似于《稻草人》这样的经典文学引入课堂,一方面给孩子树立的经典阅读的榜样,利用孩子的“向师性”,吸引孩子跳出所沉迷的粗糙作品,走近经典,吸收营养。另一方面,引领孩子产生思考:“文学大师在外貌描写时,他又按了什么描写顺序?”这也能使他们对“人物外貌描写顺序”这一基础知识理解得更清楚。

4、运用直观对比,表达自己情感。

1)读《米小圈写作文》这一故事中范文,从词句的选择运用中,体会作者对好朋友外貌的喜爱之情。

2)读《米小圈写作文》这一故事中范文,从词句的选择运用中,体会作者对好朋友外貌的担忧之情。

3)思考自己对好朋友外貌的感情,并想想自己要用上哪些词句来体现出自己的这种情感。

设计意图:

   在本课所有知识点中,“确定对写作对象的情感,并选择相应的语气去体现这些情感”最容易被忽略的。联想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忠告:在第一次学习新知识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知识时就在知识规则上犯错误……所以,这个知识点虽难,但无法回避,只能迎难而上,力争化难为简。怎样转化呢?运用故事,运用范文举例!通过两篇对比性的范文,孩子能体会到:面对同一个“模特”的同一特点,老师所怀的情感不一样,对于词句的运用就不一样。随后,借用“肌肉老师”肌肉多的这一特点,引领孩子跟”米小圈”一起练手,并从“米小圈”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把这些经验用在自己随后的作文中。 

5、借用经典文段,直观感受语言趣味。

(1)简述修辞手法作用:更强烈地体现感情,更生动地秒写外貌。

2)简述一般会出现的人物的外貌描写方法比喻、夸张。

3)举例体会比喻:出示文段——快速朗读找关键词——思考——总结。

4)举例体会夸张:出示文段——快速朗读找关键词——思考——总结。

5)根据从叶圣陶爷爷文章中的比喻夸张,对于好朋友的特征,你想用什么比喻或夸张呢?思考并笔记。

设计意图:

  对于二年级下期孩子来讲,比喻和夸张已经比较熟悉,因为在以前的学业中都已经学习过。尤其是“比喻”,孩子们已经多次接触。只是,以前的比喻是在不同场景下的松散学习和练习。对于比喻等修辞手法突出的效果,孩子的体会没有特别特别强烈。在此,集中呈现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稻草人》中的相关经典句段,让孩子增强对比喻等修辞手法作用的认识。从而有更强烈的运用意愿。另外,课程进行到现在,孩子的注意力可能会分散。所以,边出示经典例文,边引导孩子结合以前的经验,进行阅读思考,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

   6、直观学习教材范例,品味成功。

1)看题中例句,学习方法。

2)回顾二年级上期课本所学的“连接词组”,将自己和好朋友的日常讲丰富讲流畅。

设计意图:

    列举日常事例体现感情,对孩子来说,很容易,因为孩子的内心远比我们大人的敏感,他们能列举很多,所以,在这个环节中,运用“有……有……有……”或“一起……一起……一起……”等连接词串联这些事情,使之表达流畅,就成了训练点。但对此,老师不做讲解,只做牵线的人,把孩子的引向“自我总结”,并跟家长口头分享这一部分的作文内容,使他们获得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的成就感。

三、落实作业检查,及时运用多种直观手段进行鼓励。

   在孩子书面完成小作文《我的好朋友》后,对于孩子上传的作文,及时批阅,指导。由于在线批阅,没有“面批”直观,所以批改、辅导方式更需灵活多样。我首先通过乐教乐学平台进行个别批改;接着在班级QQ群里开设“优秀习作展示专栏”,晚上上传优秀习作,由小组长给获得优秀的同学加星,开学对这些优秀的同学和家长进行统一表彰;然后用QQ将习作步骤录成教学视频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反复观看,修改习作。对于特殊的孩子(这些孩子一是无法参与网络学习的孩子,一些是独自一人拿着手机待在家里的孩子)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批改指导孩子习作。

设计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教师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而教学实践也的的确确证实了这一点。所以,我也需要用各种办法提升孩子的成功感。

四、课后反思:

1、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要写出完整的写人类作文,总体较难。所以提前杜撰趣味小故事,让孩子在看似娱乐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到相关的写作知识,不自觉地回味故事中人物的经历,体会到人物类作文的“妙招”与“大忌”,从而引领孩子在各自作文中,努力运用“妙招”,尽力避开“大忌”,能较落实地实现教学目标。

2、对于相关写作知识,引领孩子在名家名作中去寻找体会,一方面,能确保孩子学习更多经典表达,另一方面,也能吸引孩子走进经典,阅读经典。长此以往,能形成“共读经典”的氛围。做到“以写导读,以读促写”的良性循环。

3、将老师所撰写的儿童故事和教材作文相结合,强化了孩子“人人都是小作家”“事事均可创作”的创作意识,以老师的榜样作用,激发孩子对作文的兴趣。

4、从孩子上交的作业来看,全班57个孩子,有52人作业得优。优秀率较平时作业要高。看来,从预习时到正课,“ 增强学习趣味,让孩子愿意学习”是可以实现的。

 

小结:通过这一次的教学实践得知,在线上教学中,在确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大前提下,关注孩子的注意力走向,利用直观手段,增强课程趣味性,降低学习难度,是孩子愿意学习的有力手段,也是保证网课质量的有力手段。

无涯,教也无涯教师的探索之路也无涯。在今后的网课教学中,作为一线老师,必须继续不懈探索能使孩子愿意学习的教学思路期待每一位孩子都有强烈的“愿意学习”的愿望。趣味与直观,让孩子愿意学习

    ---从二年级网课教材作文《我的好朋友》说开

                           绵阳实验中学城北校区二年级     代敏

网课是一张网。牵着这网四个角的是四种力量:硬件及网速的通畅、教师的课程、家长的支持、学生的兴趣。及这四个角,少了一个角,这张网都会摇摇欲坠。其中,硬件及网络的畅通是可调的,教师的课程及家长的支持是可控的,而学生的兴趣却实实在在不稳定。当学生坐在教室里,尚且要走神,现在,面对重重隔断,谁还能用外力的手段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不能!线下课堂走神,老师还可提醒,而网络课程怎样才能确保质量?只有一种方法:在确保目标能达成的前提下,让孩子从内心愿意学习。

现在,结合二年级教材作文《我的好朋友》为例,就“运用直观手段,增强课程趣味性,让孩子愿意学习”谈谈我的探索。

《我的好朋友》是孩子的习作表达由原来松散短小上升到含有写作技巧的较紧凑篇幅教长的一个台阶。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写作内容由原来的看图说话转换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再也不能借助图片提示肆意自由发挥,习作难度陡然上升。缺少图画提示,面对这个作文题目,孩子其实本身会有畏难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的多年经验告诉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教学方法归为两类:一类是使学生初次感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另一类是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那么,提升学习趣味,增强学习直观性,解决《我的好朋友》所面临的教学难题,我也只能从这两类方法上各自下功夫。

一、趣味预习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引领孩子轻松感知,对正课学习充满期待。

(一)提前撰写下水作文——校园小说《米小圈写作文》,录成音频,让孩子收听,以激发孩子上习作课的兴趣。

作为网络直播课的下水作文,我既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又要考虑他们在线上阅读特点,还得结合《我的好朋友》这一人物描写作文中需要的要求。因此,在写下水作文《米小圈写作文》之前,我反复研读目前流行的校园小说《米小圈》,分析当中的人物形象,学习其中的语言特点,写好下水作文,然后反复阅读,修改,力争让孩子读到与自己有高契合度的《米小圈写作文》,最后录制下来。

结果,当我把自己录制的《米小圈写作文》音频发送给孩子后,他们纷纷问我:“代老师,《米小圈写作文》这本书可以在哪儿买呀?我妈妈在好多书店问了,都没有这本书。”我打趣他们:“这本书是讲写作文的。你平常不是不喜欢这样的书吗?你确定要买吗?”他们回答:“是要买啊!虽然他是讲写作文的,但是它有趣呀!”

(二)提前设计《我的好朋友》思维导图预习单,融入本次习作要求,让孩子提前跟它混个“脸儿熟”。

    在本次练习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多,也会出现不太好理解的词语,。如外延颇广的“外貌”,如果要在直播课堂上讲解,费时要很多,而且孩子不一定能听得进去。所以,在预习单上,我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外貌的内涵和外延展现出来,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其中,又涉及小作文的内容提示和写法提示。这样,既方便孩子理解难点词语,又能降低习作难度,让孩子愿意习作,乐意习作。

二、趣味正课直击重难点,运用直观手段,提升学生兴趣。

(一)趣味导入激起兴趣。

   导入:在《米小圈写作文》里,米小圈前两次的作文一塌糊涂,但也因此总结出了《好朋友作文歌》,作为写作宝典。今天,他想把宝典分享给大家。同时邀请大家和他进行作文pk?你敢接受挑战吗?

设计意图: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和小说中的人物一起参加学习,本身也很好玩,孩子很想玩。何况,在这个pk中,究竟会发生怎样的事儿?孩子对此也会对此感到好奇。

综合起来,这种导入符合孩子“好玩”“好奇”“好胜”的特点,能让他们愉快进入课堂。

(二)用儿歌形式,总括习作方法

   出示《米小圈写作文》中最终被总结出的《好朋友作文课》 ,请孩子齐读,边读边回顾每句儿歌的意思。

《好朋友作文歌》

      好朋友们有很多,选最熟悉的来写作

仔细观察写外貌五官身子腿胳膊

还有衣服和饰品,另加特别的表情

突出特征和感情,按序夸张和比喻。

不要忘写平凡,深厚友谊跃上纸。

设计意图:

平常的习作要求,一般用平淡的语言叙述出来,小学低段的学生是没有耐心仔细阅读内容,从中理解阅读要求的。他们更喜欢朗读富有节奏和韵味儿的儿歌。因此,我将这些零散的知识以及习作要求融入儿歌,既能利用孩子对儿歌的高容纳度,引领孩子快速清晰的掌握这些知识。又有益于孩子明确本课习作目标。

(三)多样直观举例,轻松理解习作方法。

 1、举例熟悉人物,确定写作对象,

1)出示人物举例:因为非常熟悉,米小圈决定依然选择“肌肉老师”作为本次作文的模特。

2)思考:你最熟悉的好朋友是谁?你想写谁?确定好名字,并笔记。

2、直观图表示例,明确人物特征。

1)出示图表举例,简介人物“外貌”包括哪些。

2)根据图表,选择词语,总体概括人物外貌。

3)在脑袋里放电影,思考好朋友特征有哪些。

a、出示“肌肉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外貌对比图片,引领孩子一起找出肌肉老师的突出特征。

b、引领孩子头脑中浮现好朋友与其他人的对比图,思考“自己的好朋友有哪些特征?他的哪一(几)个特征是最突出的?

C、面对《预习单》,对于好朋友外貌特征中最显眼最突出的那一个或那几个进行圈画,留作记忆。

设计意图:直观性是年龄较小学生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耳朵听老师讲解,眼睛看关于肌肉老师与其他人的形象对比图片,脑袋里也运用对比方法呈现自己作文“模特”的特征,再动手重点圈画。这种直观形式,这能激发孩子思维,增强他们的感受。丰富的体验和简明的笔记,能较大程度降低作业难度。

3、直观范例文学经典,理解描写顺序。

1)以叶圣陶先生《稻草人》作品集中的《燕子》为例,体会外貌描写中“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实施过程:出示文段——快速朗读找关键词——思考——总结。

2)以叶圣陶先生《稻草人》作品集中的《稻草人》为例,体会外貌描写中“从头到脚”的顺序:出示文段——快速朗读找关键词——思考——总结。

3)以叶圣陶先生《稻草人》作品集中的《眼泪》、《皇帝的新装》为例,体会“从上到下”的外貌描写顺序:出示文段——快速朗读找关键词——思考——总结。

设计意图:

外貌描写顺序,本身比较抽象。此时,纯粹的讲解,孩子不一定能明白,借助举例是最简洁明了的方法。结合小学二年级的语文学习现状,孩子喜欢读好玩的校园小说或校园漫画,但对经典的阅读还没有较强的动力。把类似于《稻草人》这样的经典文学引入课堂,一方面给孩子树立的经典阅读的榜样,利用孩子的“向师性”,吸引孩子跳出所沉迷的粗糙作品,走近经典,吸收营养。另一方面,引领孩子产生思考:“文学大师在外貌描写时,他又按了什么描写顺序?”这也能使他们对“人物外貌描写顺序”这一基础知识理解得更清楚。

4、运用直观对比,表达自己情感。

1)读《米小圈写作文》这一故事中范文,从词句的选择运用中,体会作者对好朋友外貌的喜爱之情。

2)读《米小圈写作文》这一故事中范文,从词句的选择运用中,体会作者对好朋友外貌的担忧之情。

3)思考自己对好朋友外貌的感情,并想想自己要用上哪些词句来体现出自己的这种情感。

设计意图:

   在本课所有知识点中,“确定对写作对象的情感,并选择相应的语气去体现这些情感”最容易被忽略的。联想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忠告:在第一次学习新知识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知识时就在知识规则上犯错误……所以,这个知识点虽难,但无法回避,只能迎难而上,力争化难为简。怎样转化呢?运用故事,运用范文举例!通过两篇对比性的范文,孩子能体会到:面对同一个“模特”的同一特点,老师所怀的情感不一样,对于词句的运用就不一样。随后,借用“肌肉老师”肌肉多的这一特点,引领孩子跟”米小圈”一起练手,并从“米小圈”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把这些经验用在自己随后的作文中。 

5、借用经典文段,直观感受语言趣味。

(1)简述修辞手法作用:更强烈地体现感情,更生动地秒写外貌。

2)简述一般会出现的人物的外貌描写方法比喻、夸张。

3)举例体会比喻:出示文段——快速朗读找关键词——思考——总结。

4)举例体会夸张:出示文段——快速朗读找关键词——思考——总结。

5)根据从叶圣陶爷爷文章中的比喻夸张,对于好朋友的特征,你想用什么比喻或夸张呢?思考并笔记。

设计意图:

  对于二年级下期孩子来讲,比喻和夸张已经比较熟悉,因为在以前的学业中都已经学习过。尤其是“比喻”,孩子们已经多次接触。只是,以前的比喻是在不同场景下的松散学习和练习。对于比喻等修辞手法突出的效果,孩子的体会没有特别特别强烈。在此,集中呈现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稻草人》中的相关经典句段,让孩子增强对比喻等修辞手法作用的认识。从而有更强烈的运用意愿。另外,课程进行到现在,孩子的注意力可能会分散。所以,边出示经典例文,边引导孩子结合以前的经验,进行阅读思考,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

   6、直观学习教材范例,品味成功。

1)看题中例句,学习方法。

2)回顾二年级上期课本所学的“连接词组”,将自己和好朋友的日常讲丰富讲流畅。

设计意图:

    列举日常事例体现感情,对孩子来说,很容易,因为孩子的内心远比我们大人的敏感,他们能列举很多,所以,在这个环节中,运用“有……有……有……”或“一起……一起……一起……”等连接词串联这些事情,使之表达流畅,就成了训练点。但对此,老师不做讲解,只做牵线的人,把孩子的引向“自我总结”,并跟家长口头分享这一部分的作文内容,使他们获得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的成就感。

三、落实作业检查,及时运用多种直观手段进行鼓励。

   在孩子书面完成小作文《我的好朋友》后,对于孩子上传的作文,及时批阅,指导。由于在线批阅,没有“面批”直观,所以批改、辅导方式更需灵活多样。我首先通过乐教乐学平台进行个别批改;接着在班级QQ群里开设“优秀习作展示专栏”,晚上上传优秀习作,由小组长给获得优秀的同学加星,开学对这些优秀的同学和家长进行统一表彰;然后用QQ将习作步骤录成教学视频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反复观看,修改习作。对于特殊的孩子(这些孩子一是无法参与网络学习的孩子,一些是独自一人拿着手机待在家里的孩子)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批改指导孩子习作。

设计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教师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而教学实践也的的确确证实了这一点。所以,我也需要用各种办法提升孩子的成功感。

四、课后反思:

1、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要写出完整的写人类作文,总体较难。所以提前杜撰趣味小故事,让孩子在看似娱乐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到相关的写作知识,不自觉地回味故事中人物的经历,体会到人物类作文的“妙招”与“大忌”,从而引领孩子在各自作文中,努力运用“妙招”,尽力避开“大忌”,能较落实地实现教学目标。

2、对于相关写作知识,引领孩子在名家名作中去寻找体会,一方面,能确保孩子学习更多经典表达,另一方面,也能吸引孩子走进经典,阅读经典。长此以往,能形成“共读经典”的氛围。做到“以写导读,以读促写”的良性循环。

3、将老师所撰写的儿童故事和教材作文相结合,强化了孩子“人人都是小作家”“事事均可创作”的创作意识,以老师的榜样作用,激发孩子对作文的兴趣。

4、从孩子上交的作业来看,全班57个孩子,有52人作业得优。优秀率较平时作业要高。看来,从预习时到正课,“ 增强学习趣味,让孩子愿意学习”是可以实现的。

 

小结:通过这一次的教学实践得知,在线上教学中,在确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大前提下,关注孩子的注意力走向,利用直观手段,增强课程趣味性,降低学习难度,是孩子愿意学习的有力手段,也是保证网课质量的有力手段。

无涯,教也无涯教师的探索之路也无涯。在今后的网课教学中,作为一线老师,必须继续不懈探索能使孩子愿意学习的教学思路期待每一位孩子都有强烈的“愿意学习”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