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教材有问题


武兵 2019-05-20 19:05:54 上传:空对月 浏览:1次

《征友启事》是人教S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在教学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从课题入手:“什么是启事?”“你在生活中听过或者看到过什么启事?”(生答 :寻人启事、寻物启事、招工启事、征婚启事、征友启事);接着,让学生概括出小牛为了找朋友,贴了两次《征友启事》。并让学生在文中勾画出两次征友启事的内容,并比较读一读,理解两次的区别: 第一次几点要全部做到,而第二次只要满足其中一点。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体验,我决定创设情境,进行说话训练,采用演一演的方式来理解:为什么小牛第一次没有交到朋友?老师当小牛,学生一组当山羊,二组当猎狗,三组当花猫,四组当马驹。师生一次对话。小牛先与山羊对话:“能陪我一起吃草吗?”“能,我愿意陪你一起吃草。”“能陪我一起玩耍吗?”“能,我愿意陪你一起玩耍。”“能陪我一起晒太阳吗?”“能,我愿意陪你一起晒太阳。”“能陪我一起学耕田吗?”“不能,我不可以陪你一起学耕田。”

这样,师生一一对话下来:山羊不能跟小牛学耕田;猎狗和花猫都不能跟小牛一起吃草、学耕田。当问到第四组马驹时:“能陪我一起吃草吗?”“能,我愿意陪你一起吃草。”“能陪我一起玩耍吗?”“能,我愿意陪你一起玩耍。”“能陪我一起晒太阳吗?”“能,我愿意陪你一起晒太阳。”前面三个条件都满足了,最后一个:“能陪我一起学耕田吗?”“不能,我不可以陪你一起学耕田。”“能!”教室里传来了第一组张钜正响亮的声音。大家都觉得奇怪,很是质疑他的话。李克坪说:“如果能的话,小牛第一次就应该找到了朋友?”我也纳闷,思维钻进了死胡同,赶忙说:“大家别急,请他说说理由?” 张钜正理直气壮地说“课文第12自然段写着:马驹说:‘我和你一起学耕田!’”是啊!我们光在分析第一次征友启事的内容,却忘了课文后面故事的发展。我向张钜正竖起了大拇指,夸赞了他。

同时,我们又更疑惑了,这样的话课文前后不就矛盾了吗?难道教材编排有问题?又想,这么明显的问题绝不可能出现,肯定是我没能领会到编者的意图,看着大家七嘴八舌,我冷静下来把问题抛给这些聪明的小诸葛:“第一次马驹就可以满足小牛的四个条件,可为什么没答应;而第二次又答应和小牛一起学耕田呢?”这可是个难题,大家都安静下来静静地思考。过了一会儿,“我知道了!”传来了陈子畅自信的声音,我示意他起来说。“因为马驹第一次答应了,就要全部满足小牛的四个条件,那它就没有自己的时间了。”“想得太好了!”我脱口而出,带头鼓起了掌,不觉惊叹孩子的思维很多时候已超越了成人。顿时,我心中豁然开朗,接着问: “马驹需要有自己的时间干什么呢?”“睡觉。”“练习奔跑。”“驮东西。”更有意思的答案: “读书。”“照顾生病的妈妈。”“它还要交其他的朋友呢!”孩子们的想象力可真太棒了!我如释重负。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以生为本、合作探究、互动生成的实效课堂,不正是我所追求努力的方向吗?

标签: 随笔  小学语文  
声明:文章内容由作者原创或整理,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评论(0) 最后修改于
发布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