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模式下游戏活动的初步实践与反思


白惠文 2019-06-12 17:51:30 上传:白惠文 浏览:1次

PBL模式(问题式学习模式):是在情景创设下,从一个问题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的探索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自主学习者、合作者和研究者,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资源提供者、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和自主学习的指导者。

《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在PBL模式下,运用多种游戏方法引导幼儿注意圆形的特征,尝试用表示圆形的词来描述事物,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习。

在小班《认识圆形》的主题活动中,我初步运用PBL学习模式进行了实践活动,现将活动反思如下:

一、游戏活动——寻找生活中的圆形宝宝,找出幼儿缺失的经验。

通过《认识圆形》的主题学习,幼儿初步认识了圆形相关的知识。先请幼儿在家找出生活中的圆形,让幼儿初步了解生活哪些物体是圆形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寻找任务,让孩子们在体验寻找游戏活动所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社会实践的技能。

老师的任务是:

1、负责小组人员的分配

2、提醒寻找生活中圆形需注意的事项

家长的任务是:负责拍照、记录

孩子们的任务是:

1、小组各成员进行寻找生活中圆形的任务

2、各组第二天进行经验总结

3、思考在寻找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在游戏中创设问题情境,梳理出核心问题。

经过幼儿的探寻活动,我们进行了说一说、想一想的经验分享活动,让幼儿在经验分享中说出对圆形认识的困惑,初步建立圆形与物体之间的联系。同时我们也记录和梳理出问题,如下:

1、生活中,圆圆的物体有很多,那我们该如何分类呢?

2、圆形该怎样画出来呢?

3、圆形与其他物体形状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区角游戏、集教活动与生活活动中带着问题进行操作与学习。

根据小班幼儿认识特点,借助“圆形宝宝”这一生动可爱的动画形象,引导幼儿开展多种游戏化活动,激发幼儿参与兴趣。比如《我的爸爸妈妈》、《太阳宝宝》、《小鸡叽叽》、《大苹果》等活动。在美工区中,我们开展包汤圆、做饼干、棒棒糖等游戏活动,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圆形。带着 “如何画圆形”这一问题,激发了幼儿的参与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幼儿在游戏化探索中积累了不少关于圆形的知识经验。

比如:如何画圆形?幼儿通过自己的游戏探索,发现了很多种方法。

1、可以沿着矿泉水瓶下面的底座画。

2、可以用圆圆的模具印着画。

3、苹果切块一半沾着颜料也可以画出圆形。

4、用吃饭的碗也可以印出圆形。

5、沿着幼儿园的水杯也可以画出圆形。

6、将颜色泡泡吹到纸上,泡泡破灭后就是圆形了。

……

四、活动总结:引导幼儿回顾问题的解决过程,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在“问题学习”的模式下能独立自主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化活动,激励了幼儿自主探索,感知并表现“圆形的面是平平的,周围很光滑,没有棱角”这一基本特征。给了幼儿一个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再一次次的尝试中积累了经验。学会了自主的学习。

五、减少材料,设计需要合作解决相似问题的游戏情景,小组合作活动的总结。

在《树与花》的活动中,我创设了棒棒糖树叶和圆圆的花朵游戏情景,让幼儿学会合作,共同协商和完成一幅有关圆形的作品,在合作中一起解决困难和向老师寻求帮助,有效地建立幼儿合作意识,培养其合作能力。

在活动中,幼儿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幼儿通过探索、讨论、在区角的游戏活动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的是小班幼儿在小组合作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支持,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幼儿对“圆形与其他物体形状之间的联系”认知。

自然界中,圆形有自己独特的形状结构特征,幼儿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认识圆形物体,由平面到立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感知、体验、探索物体形状的方法中,刺激幼儿在自我探索中产生对几何形体的兴趣,成为他们扩展视野、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最重要的动力。

因此,在PBL模式下,通过游戏化活动,让幼儿通过探索、讨论、行动、验证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习,认识到圆形的基本特征,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今后,我将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PBL问题学习模式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

标签: PBL模式  小组合作  
声明:文章内容由作者原创或整理,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评论(0) 最后修改于
发布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