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笃行致远 ——涪城区基于传统教学思想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研讨会 暨杨亚莎名师工作室第四次集中研修活动简报


东辰中学 周彩霞 2021-11-01 15:32:12 上传:scjyyas 浏览:1次

10月20日,涪城区初、高中历史教师齐聚东辰中学,开展基于传统教学思想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研讨。本次活动以绵阳师范学院张天明教授“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在基础教育中的现代转换研究”为理论基础 ,以名师领衔人杨亚莎老师初步构建的“基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五环导学’课堂模式”为研究对象展开教研。“基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五环导学’课堂模式实践研究”课题已经批准为绵阳师院和绵阳教科所校地共建重点课题立项,该模式以启发诱导为基本教学思想,结合乐学好学、自求自得、切磋琢磨、质疑问难、学思结合等多种传统教学思想,借鉴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构建了“乐自磋疑思”五环导学课堂模式。通过模式研究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教学思想融入基础教育的有效策略,使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在基础教育中的现代转换能真正落地。在教育改革和双减政策背景之下,最终形成基于传统的涪城特色课堂。杨亚莎名师工作室成员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深度研究,利用课题研究促进自主学习。此次教研也是杨亚莎名师工作室第四次集中研修活动,由工作室第三学习小组组织,周彩霞老师主持。活动特别邀请到绵阳师院四川基础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二级教授张天明博士莅临指导。

1867c071a1-tu-pian1.png

活动首先由名师工作室成员、东辰中学初中部郑清华老师与东辰高中部的袁璠老师同课异构《辛亥革命》一课。他们从初、高中不同学段课标要求,解读辛亥精神、解构传统教学思想融入课堂方式。

郑清华老师基于初中课标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本课以爱国精神传承为主线,以“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在基础教育中的现代转换研究”为理论基础。以基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五环导学’课堂模式为框架,深入探讨辛亥精神。本课主题定为“不朽的丰碑,伟大的创举”,用“甘洒鲜血荐轩辕——革命志士的奋斗;前赴后继摧枯朽——武昌新军的起义;民主共和铸丰碑——辛亥革命的意义”为明线,以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暗线来展开教学。在“乐学好学”环节,郑老师以“首义路”、“起义街”、“中山路”等路标开启武汉城市记忆,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此师生共同开始学习之旅。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革命志士的数字故事《碧血黄花铸丰碑》把学生带入辛亥前的历史时空,使学生对革命志士勇担时代责任,在最美的年华毅然走上艰险的救国道路,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深受感染,尤其是两位同学角色扮演诵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使现场同学深深感悟到林觉民舍小家为国家慷慨赴死的爱国情报国心。课堂最后播放习主席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讲话视频,激发起同学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志向。整堂课以致敬先烈,吾辈自强作为思想价值引领,浓浓的家国情怀浸润使这堂课立意高远。

东辰高中部的袁璠老师的课堂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式与郑老师一致,不同的是针对不同学情与不同课标下的知识点处理方式。本课以高中2017版课标为依据,高考为导向,以思维训练为手段。分为“知识点导学”、“易错易混”、“拓展提升”、“合作探究”、“随堂练习”五部分,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整堂课学生的对辛亥革命的理解愈发深刻,对历史专业名词解读也更为到位,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能力。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应试能力提升。初高中同课异构《辛亥革命》,两位初高中历史教师献上了精彩纷呈的课堂。郑老师针对课堂实际情况提出:本课设计可再精细,作为新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可再提升。袁璠老师则提出:基于传统教学思想的“五环导学”模式种的“乐学好学”在高中阶段的处理较难,用高考考点导学也不失为一种方式。模式可灵活运用 。袁老师也提出自己的疑问:“质疑问难如何设问避免师生尴尬”。

1d48953bdb-tu-pian2.png

f082cb853a-tu-pian3.png

课后名师工作室成员、涪城区历史中心组组长周树余点评郑清华老师课堂,本课落实2020年新课标的要求,大胆整合课本,并较好运用“五环导学”模式。本课亮点突出,以城市记忆导入新颖有趣;新课中学生通过扮演林觉民夫妇朗诵《与妻书》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时空中,既落实了知识要求,又使家国情怀得以沁润。课上运用小组合作方式探究辛亥革命的意义,小组讨论中伴随问题一步步深入,培养学生通过了解历史现象、分析材料,形成综合、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培养,形成历史的思辨能力。学思结合环节,以史鉴今,学以致用,让历史鲜活起来。课程贯彻了启发诱导思想原则,根据因材施教的思想,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周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如果能够更好的分配时间,在学生探究活动和学思结合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更深入的分析,本课将更加完美。”涪城区历史中心组组长向子睿对袁老师的课堂也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堂课要追求感性与理性的升华。点评袁老师课堂设计精巧,重难点突出,思维含量较高,层层设问,让学生历史思维走向一个新高度;高中历史课堂的“活”、活在思维。向老师也在初高中同课异构中感悟到,初中历史的感性思维更为突出,高中课堂更偏向理性思维,初高中老师在衔接教育中若是能两者兼顾,历史课堂会焕发新机。

1345d1e9dc-tu-pian4.png

7226be5618-tu-pian5.png

名师工作室成员、东辰学校初中部的徐瑰老师,从理论出发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分享她的基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教学设计《探寻新航路》;徐老师这课以探寻为课魂,包括探寻之源、探寻之旅、探寻之果,以新航路、新探寻、新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构架本课知识框架,凸显历史学科特点,注重“五环”教学过程和传统教学理念的渗透,包括启发诱导、自求自得、乐学好学、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等。本课逻辑性强、知识衔接、联系时政,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剪辑视频、制作数字故事、PPT精简,重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和历史思辨能力。而课外延伸的三大问题的思考,更加激发学生的探求热情。整堂课非常好的体现了初高中的衔接教育。

d61efd5c3b-tu-pian6.png

张天明教授全程参与会议,对这次献课的两位老师高度评价。他指出,这是两位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共同演绎的精彩课堂,体现了东辰国际学校师生的高水平、高素质。两位教师课堂教学均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意师生互动和史料教学,善用图示图表,重视结合新教材,注重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结合,课件制作精美,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落实了课程思政。两位老师的教学展示都比较恰当地运用了“乐自磋疑思”五环导学课堂模式,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分别体现了乐学好学、自求自得、切磋琢磨、质疑问难、学思结合思想与所在教学内容的充分结合。张教授指出,郑清华老师的课堂——诗意,更注重“情”的表达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尤其是引入了情境剧《与妻书》,让学生完全“神入”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和理解当时的特有历史。袁璠老师课程教学——求实,更注重历史知识结构的呈现和引入新的史学观点。新的观点如“辛亥革命是一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两位教师课堂教学上的不同,恰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初中生和高中生心理特点的不同。初中课堂活在情感力量,高中课堂活在思维含量,两者应该注意衔接。

张教授认为,两位老师的教学应该将传统教学思想与核心素养紧密结合,传统教学思想与现代教学思想相互结合;两位教师的授课可适当地相互取长补短,如袁老师可在“五环”导学中的“乐学好学”环节上稍微着力,郑老师可在课堂上融入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他同时赞同袁璠老师所认为的观点:不是所有的环节必须得到充分体现,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着重探讨。接着,张教授对工作室承担的“五环”导学教课堂模式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并作了基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教学设计和论文写作专题讲座。他指出:第一,明确“传统教学”概念。“传统教学”主要有三种内涵。作为五环导学的思想理论基础的传统教学思想特指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第二,将传统教学思想融入于教学设计应该采用“四环融入”,即将传统教学思想重点融入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反思四个环节中。第三,在四环中,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中的设计意图和教学反思可直接引入一些传统教学思想术语,而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中可隐形融入。最后,张教授引用周彩霞老师的一句话:“磨合即成长”,鼓励大家不断切磋琢磨,携手共进,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涪城区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杨亚莎老师再一次感谢张教授的高屋建瓴的指导,感谢献课老师的辛勤付出,称赞两位老师在认真研究课标的基础上,率先开启基于中国古代传统教学思想五环导学模式的实践验证工作,为全区历史教师作了很好的示范,她勉励工作室成员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教学思想,深刻理解其内涵要义,她还给大家举例说明教学中怎样进行启发诱导、怎么进行质疑问难等等,她强调一定要以理论指导实践,在教学中做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求老师们按照张教授要求认真写好每一个基于中国古代传统教学思想的教学设计,用心反思教学效果,形成研究成果,在实践中验证理论。

最后,杨老师引用《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希望涪城区的各位同仁以中国传统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笃定前行,继续深入研究《基于中国古代传统教学思想的五环课堂导学实践》这一课题,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涪城特色、中国印记的历史课堂作出应有贡献。

c2c3ce3ebb-tu-pian7.png

524db61f3e-tu-pian8.png

6e12108c0e-tu-pian9.png

标签: 初中历史  
声明:文章内容由作者原创或整理,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评论(0) 最后修改于
发布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