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是信息时代下科学教学的培养核心

单位:绵阳市青义小学 姓名:吴恩桃、左素蓉 邮编:1209102377@qq.com  电话:15681939131

【摘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直是素质教育下培养学生的重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即能否敏捷地提出问题,特别是能否提出具有创意甚至是创造力的问题,是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新课标下,以知识综合性和教学探究性为其显著特点的小学科学课程,无疑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素养、教会学生观察、研究世界的,学方法的重要载体。基于以上的背景分析,本文就着重对小学科学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探索。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加涅信息加工理论的理论指导之下,结合绵阳市青义小学的实际科学课堂情景,提出了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策略,以期待探讨出一套更能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科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问题 科学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核心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头脑中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学习知识。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科学经验或者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问题,这才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才能进一步激发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科学课作为综合性的基础课程,符合学生探究外部世界的愿望,教给他们探索世界的方法,给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正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优良载体。众所周知,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他们拥有强烈的向师性和极强的可塑性,在此关键期如果能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对于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来说将是事半功倍。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以下,我就以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索性的简析:

一、科学教学贵在培养问题意识

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将十分广博的科学知识蕴含在生活化的情景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学习积极性强。可是在这个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替日新月异,唯有思维的方式是伴随人们一生的素养。我们知道,问题就是启发思维的源泉。具有问题意识的人能够积极主动的吸收并深化新知识。例如:人有两只手。对于“自然状态”下的人来说,他不会去思考“为什么人有两只手”,他们把事实常态化、确定化,事实被理解为理所当然的、没有原因的接受。而对具有问题意识的人来说,他会加上“为什么”,于是很多确定性的事情就开始变得不确定了,例如“蚂蚁为什么能搬动比身体大得多的东西?”“为什么鸟会飞?”常识因此被扩展了。获取知识不是唯一目的,很多我们从未思考过的当下的结果,其实只是众多可能性的一种。经历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有效发展,提高学习综合能力才是关键。善于提问就是学生生成学习和积极探索知识的有力表现。通过自主提问,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自主探究生成知识,学习效率也就高,综合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所以说,我们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贵在激发兴趣,培养问题意识。那怎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呢?

二、科学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

1、创设情境,诱发问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爱问,就要给学生一个趣味的场景,诱发认知冲突,生成问题。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认知理论还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应转移备课的中心,着眼在使学生在情境中引发认知冲突产生问题。如在一年级上册《观察蜗牛》的章节,用谜语的方式:“说他是条牛, 无法拉车走, 说他力气小, 却能背屋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蜗。学生都知道蜗牛这种动物,可是让他们画下来的时候就各有争论了,有的同学蜗牛说还有触角,眼睛在触角上,有人说眼睛在头顶上……这个时候,就可以带学生分小组去实地看看校园里的蜗牛到底是什么样的了。像这样充分的认知冲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高效切入课堂,建构自己的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问题为中心,“蜗牛是不是听力好吗?”“蜗牛吃什么呢?”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推动学生各方面水平的提高。

2、自主探索,分析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因此,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问方法之后,而教师要把课堂的时间教给学生,把形成知识的过程还给学生,留出悬念,留出思考空间。科学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总结属于自己的独特经历。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要的是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他们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即使探究结果没有得到预期的结论,但是学生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都值得鼓励,因为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埋下了创造的种子。

3、民主氛围,交流问题

当代的教育不是树立权威,而是鼓励学生有理有据打破权威,独立思考,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所以教师要始终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民主教学氛围,锻炼学生会问会说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除此之外科学教师也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质疑和自主探索,更要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孩子们的探究活动。教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坚持不懈的锻炼,使学生由感性问题的质疑逐步过渡到理性问题的质疑,有理有据的阐述自己的想法,进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

4、多元评价,鼓励问题

积极又多元的评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眼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有益的问题时,应该予以鼓励和准确的表扬,并加以引导。如:当孩子们问蜗牛有没有嘴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总结。为人困而学,所以提问浅薄或者回答不正确、不完整,都是正常的现象。当学生提出问题有偏差时,教师首先要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想象力,其次要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处提出问题。可以用:“……很好…..,但是……”的句式加以评价。教师应该善待每个孩子的提问,不应该训斥和指责学生,用有声语音、无声语言(书面语言、默语、体态语言),及时反馈,维护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敢于求异、求新。要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这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的关键。

5、点金拓展,延伸问题

新课标已经向我们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让学生在课后也去思考、争论,从而为下次课堂埋下伏笔。如一年级下册《校园里的动物》一课后,学生通过学习激发了观察动物的兴趣。有的学生喜欢观察蜗牛,我就鼓励他,课后,你观察一下蜗牛,它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它是怎样找食物的?并做好记录。通过学生课上课下的自主探究,生成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蜗牛触角延伸说明了什么?什么时候蜗牛最多?蜗牛会迷路吗等等。又如《溶解》这一课,学生在知道了什么是溶解,并能正确判断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之后,可以在课堂结束时提问:“大家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糖果在水中溶解的更快?下节课请大家来讲讲自己的好办法。”这种以问题结束的悬念式结尾,用问题促进思考,注重课程的延伸,引领学生养成探究的好习惯,培养问题意识,可以用问题的意识重新审视生活。

总之,问题意识是在我们科学教育中应该不断强化的科学核心素养。拥有问题意识的孩子,能使他一生的受益,在信息的洪流中辨析出发展的脉络,在信息时代下独特思辨优势,成为创新型人才。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引起认知冲突,诱发问题、调动积极性自主探索,分析问题、民主氛围,交流问题、多元评价,鼓励问题、延伸课堂内外,精进问题,这样的一系列策略,必能将从关注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学习转移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实现学习能力的突破,问题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宗骞:小学科学问题意识的培养.[G].《科学大众》,2015(03)       

[2]程峰:小学科学课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探究.[G].《中国培训》,2016(10)

[3]冷丹阳: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D],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