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构想

                         ——龙门初级中学罗雪梦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在一个逐步健全的法治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有建设法治社会的义务。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更应该担起这个责任,培养出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懂法且守法的新时代学生。社会秩序帮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那么,通过运用法律等社会规则来规范社会秩序,从而营造出一个适合个体及整个社会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新课改理念并结合国家四有新人的要求,本人就初中政治教学领域提出了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对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构想。以下是针对此问题的简要阐述

关键词法律意识初中政治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法治国家的建设,无论是全国各地的法律知识的普及还是法治观念的渗透等工作,国家和政府为此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邓小平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提醒我们要明白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贡献人。所以教师只有从学生抓起,从法律意识抓起,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合格的建设人。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法律知识的掌握也我们教学目标中的重要目标,占有较大的比例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前提,教师应通过法律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法律知识,使其明确法律的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这对国家未来发展和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今后的社会化成长。

一、多视角结合,利用群例归一法贯穿法律知识

如何利用案例帮助法律知识的渗透?

(一)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正确的法律意识。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公民”中的第一课时——“法不可违”,在介绍三种违法行为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好“探究与分享”中三个的案例,三个镜头展示了三个不同种类的违法行为,1]通过镜头展示将学生置于情景之中逐一分析案例中的行为。镜头一“朱某拾物拒还,失主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朱某限期归还物品”,通过简单易懂的案例让学生对他人的行为做一个判断。教师以问题链的方式提问学生:朱某的行为是否违法?他违反了什么法律?他面临的处罚是?此案例中朱某的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如何?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回答教师的设问再将三个案例中的违法行为及特性进一步放进如下的表格中进行归纳。这样的流程下来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是在对案例的理解的基础之上,在学生理解法律概念后将其再次导入案例中做进一步的分类,这一步是为了将表层的概念性知识转化为理解性知识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

违法类型

违反法律

法律制裁

举例

社会危害性

民事违法行

民法

承担民事责任(停止侵害、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拾物拒还

社会危害性一般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

行政法

行政处分和行政惩罚(警告、罚款、拘留等)

扰乱社会治安

刑事违法行为

刑法

刑罚处罚(拘役,死刑,没收财产等)

故意杀人

社会危害性,犯罪

(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生活实际对同一主题下的案例进行延展。多个角度和去扩展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维度、判断能力、归纳能力等。例如在讲完上述内容后,教师可以随即追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景?把学生从课本拉回现实,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发现了这样有意思的一幕,教师问道:“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跟咱们书上的案例相似?该行为是否违法?请举例说明。”此时,我们班上一位平日里非常内向的孩子举手说道:“王某某上周欠我五十块钱不还,老师我要向你起诉他!”当即我们全班对他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我抛出问题:“请问王某某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吗?”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五十块钱面额太小不算违法行为,而有的孩子坚持王某某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但无法说出具体原因。这时候我们应当抓住时机扩展学生的法律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此案例中王某某的欠债不还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债务应当清偿,暂时无力偿还的,经债权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决,可以由债务人分期偿还。有能力偿拒不偿还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强制偿还。”这让学生了解到欠债不还也属于违法行为中的民事违法行为。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为本案例中的债权人出谋划策,当遇到欠债不还时我们可以怎么做?学生甲:“可以先跟他沟通,约定还款期限。”学生乙:“可以让他分期付款!”学生丙:“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而不是向老师起诉。”这样不仅能将课本中的法律知识进行延展,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从而达到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的目的。事实上,我们所做的就是以书本的法律知识为蓝本,将课本案例和生活案例相结合。由单例的单一性变为群例的丰富性,同时群例的主题应当是一致的,只做内容的变化,共同指向同一个法律知识面。我们将书本案例学习借用学生实际经验再进行同一主题下多个案例的延伸。适当增添主题相似的案例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和联系实际。从而才能达到多视角结合,群例归一让法律知识不单单只是表层的概念而是深层次的运用。

二、使用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内外体验“模拟法庭”

沉浸式教学(Immersion Method)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借助虚拟的环境让学习者能够高度参与互动、演练从而掌握知识或提升技能。近年来,沉浸式教学和沉浸式学习法在许多国家的教育领域上占有重要地位。联合国、美国国防部等也大量采用沉浸式学习的方式来对军人进行训练。这些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对沉浸式教学和沉浸式学习法的大量使用也证实了它是有一定的效度和可行性的。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学生其实是很少能够亲历一些法律案件的,所以在没有一手资料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给他们从创造特定环境的角度下为学生提供二手资料。通过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和初中政治的法律知识培养,本人提出可在课内外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的体验。以下内容是本人对“模拟法庭”教学操作的构想:在每个法律相关的主题单元学习完后,我们在班上组织一场“模拟法庭”的沉浸式学习。利用教室现有资源如幻灯片、黑板、国徽、讲桌、椅子等物件将教室简单布置为一个法庭,每次活动选取相应的学生扮演法官,审判长,书记员,被告,原告,观众等。每个人担任着一个角色,教师出示本次“模拟法庭”需要审判的案件,注意在选取案件素材时要以教材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中学生学习特点为依据进行筛选。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角色中去明辨是非、判断对错、杜绝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调配运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他们的法律情感。让法律知识不但渗透在应试考试中,更能在学生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帮助到他们解决问题。无论是对教材外的案例分析还是“模拟法庭”的活动组织都需要教师大量的专业知识来支撑,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我又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的构想。

三、做新时代的政治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时代在更迭变化,2]要想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应该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入手。教师应当不断增强自己的法律知识和综合素养,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地通过社会时政热点将法律知识渗入到课堂。这要求教师永远持有一个不断学习和更新的态度,只有当信息的传授者站在社会法律的框架内时,才有可能引导更多的学生和家庭一起加入到法治社会这个大框架中。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之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能学习如何走进学生内心。当代社会环境复杂且多变,很多家庭和社会问题暴露出来。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遇到问题很多孩子容易走向极端。作为你思想政治教师,传授有用的法律知识给学生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他们需要学习的助推者,也需要人生的指路人。我们应该充分结合学科的特性,善于发现学生的实际问题。主动地关心爱护学生,做到堂上为师堂下为友。让学生能有一个情绪和问题的发泄口,运用这些经历去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自信中成长,在健康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法律观念。

 

参考文献:

1]宋培源.情景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制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2020.

2]符秋虹.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J].新教育(海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