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给儿童的课堂

——以同课异构《这些都是大家的》为例

实验中学城北校区 嘉涓娟

摘要:小学阶段是“童蒙养正”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学会了语言的运用,学习能力也逐渐增强,是学生人生道路上重要的开始,是品德行为养成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教育则是小学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这一学生观念和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到实处,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多种活动形式,整合课程资源,将儿童的课堂还给儿童,从而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活动;整合

 

小学阶段是“童蒙养正”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学会了语言的运用,学习能力也逐渐增强,“物欲微醺,情志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乃净,记性犹强。”在这一阶段,也是学生人生道路上重要的开始,是品德行为养成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教育则是小学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2020年11月6日,在实验小学学术厅,我有幸参加了区教研室开展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德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认真聆听了三堂例课以后,深受感动,原来,过去人们眼中的“豆芽课”、“课表上的课”,不仅真真切切落实着,而且在我们几乎全部处于兼职状态的德育教师中,生根、发芽。为此,作为同是一名兼职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我想借几位同仁的优秀课例,谈一谈自己的些许拙见。

一、道德与法治是儿童的课堂

(一)用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

该学科的前身是《品德与生活》,从2016年秋开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学科主要课程内容是儿童的现实生活,因此在各个学段、各个单元主题的设置上,都和儿童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本次课例均来自二上《这些都是大家的》。对于“公物”这一概念,我们每一个成年人或许会觉得太简单,一目了然,然而,对于六七岁左右的孩子,在他们生活中,哪些是公物,哪些是私有物品,却是需要一定形式的引导。于是,授课教师就帮助孩子通过游戏形式,发现并归纳出学校生活的公物。其中,一位教师,还采用了对比图书角的图书,学生自己的图书,帮助孩子理解区别公物与“私有物品”,并指导学生,公共图书需要怎样借阅,而同学私有图书又应该如何借阅,发现其不同。这些都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结合教材目标予以适宜的指导。

(二)来自儿童生活并回归儿童生活

该学科课程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儿童的道德感和社会性都来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此,教育的形式需要紧密贴近儿童生活,并从生活中来,再指导儿童生活中的行为。

如本次的课例《这些都是大家的》,授课教师均采用了图片的方式,展示出儿童学校生活中熟悉的场地:教室、操场、楼梯、洗手间等,唤起学生认知,原来身边的公物很多很多。并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身边的公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要爱护的。

二、道德与法治是活动的课堂

本次活动的三堂例课,都采用了相当丰富的活动作为载体,在学生的实际参与中,使课堂生动、有趣,并有效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一)游戏贯穿始终

我们的课堂,要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学生活动,只有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才能更实现高效课堂,才能体现真正的学生的课堂。而游戏,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课堂活动。

因此,在第一堂课例中,老师用“你说我猜”这样的游戏形式,一下子就抓住了儿童的兴趣,引出课题。然后又采用游戏闯关的模式——“我指你说”、“我说你写”等,让孩子在一个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是公物,公物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方法感谢公物等,一层层推进,实现教学目标。

(二)调动儿童多种感官

在课堂上,常见的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直接经验的传达,是最快最高效的。但是这样的传授式授课,长时间采用,必定会造成学生听觉神经的疲劳,注意力分散。对于学生来说,最佳的方式是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用心看,仔细找,听不同,试一试等,都能使课堂丰富,增强学习效果。

如本次课例,老师们运用了图片找公物,视频呈现公物“悄悄话”,站起来手拿本子写字,体会没有桌椅的不便等方式,让学生手、眼、脑都动起来,全身心参与课堂活动中。

(三)活动类型丰富

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共同的媒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课堂活动丰富是本次研讨课例的一大亮点,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能够吸引学生的法宝。

1、体验式

   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没有桌椅的不便,教师设计了让学生站起来,手拿本子写字这一活动。当孩子们站起来写字,作业本上的歪歪斜斜的时候,教师问:“你的字怎么写成这样了?”

生答:“本子拿在手里,写不好字。”

师又问:“写了一会儿,你的手臂有什么感觉?”

生答:“手臂酸了,这样写字太累。”

由此悟出没有桌椅的话,我们在教室里的学习是多么的不方便,从而感受桌椅的重要性,并由此及彼,明白公物的重要作用。

这样体验式的活动,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想要讲述的道理,也自然而然显现了。

2、角色扮演式

   角色扮演,将自己转换到某人某物的角度去思考体验问题,最能引起学生心里上的共鸣,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唤起学生自我情感意识,构筑正确的道德情感这一目标。因此,在本次课例的第三节课,也就是《这些都是大家的》第二课时中,授课教师,采用了角色扮演这一活动。

    老师先扮演“安全出口标识牌”,以自述的方式,分别以“我是一个伤心的安全出口标识牌”和“我是一个开心的安全出口标识牌”来讲述同学们对待公物的不同态度,从而得到的不同结果。再让学生分别观察身边的公物,用此方法来展示公物的使用情况。在公物的“自述”中,让学生明白,原来,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身边的公物。

3、合作式

   合作式的活动也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方式。在生活中,儿童的同伴意识逐步增强,他们喜欢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分享给同伴,并以此获得支持肯定,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体现。在课堂中,这样的分享,就体现在同伴交流中,在教师指定交流内容的前提下,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既释放了每一个孩子都想要表达释放的天性,又能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有思想的碰撞、发展。

    本次课例中,老师们都采用了“先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和同桌玩一玩这个游戏”,“和小组内的同学谈一谈爱护公物小妙招”等活动,体现了合作式活动学习的优势。

三、道德与法治是综合的课堂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其他学科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不能孤立的看待该课程,要使课程效果达到最佳,则需要整合其他学科,整合学校德育活动以及家庭社区德育教育资源。

(一)学科整合

   在学科整合中,最常见的是与语文明学科的整合。如语文学科中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在道德与法治中,也是专门章节的体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规范的表达出来,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

在本次课例中,老师要求学生在汇报“什么是公物,为什么?”这一问题时,就给了学生一个句式:我认为        是公物,因为             

这样规范的汇报形式,既能让学生说清认定公物的理由,又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表达,一举两得。而且在这节课中,我们也看到了孩子由此而呈现的出色表现。

除了语文,还有数学、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都可以整合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现学科之间的有力结合,共同作用于学生正确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的形成。

(二)德育活动整合

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在每一学期学校的德育活动计划中,都能找到。它们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融为一体的。因此,不用把课程与德育活动分割开来,而是要将其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本次课例《这些都是大家的》,所传达的“爱护公物”这一要求,正是《中小学守则》中“爱护公共财物”植入课堂的表现。

(三)家校共育整合

要上好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我们要把儿童的课堂还给儿童,把来自儿童生活中道德素养提升交还到儿童生活中,这就需要把课堂和家庭教育进行有机整合,用学生学到的正确的行为方式指导生活。

因此,课例中都出现了“你身边还有哪些公物,你要怎样对待它?”这一提问,旨在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甚至达到用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影响家人这一目的。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观念和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到实处,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多种活动形式,整合课程资源,将儿童的课堂还给儿童,从而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参考文献:

[1] 王建霞.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让品德学科的课堂焕发生命的魅力[J].基础教育论坛,2017(7).

[2] 林爱萍.整合教育资源 丰富课程内容 提升道德认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6).

[3] 李小海,冯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