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课教学

绵阳市西山路小学 蒋玲 电话:13881194118

 

摘要:文章从理论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对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浅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新旧教材的对比,总结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实现课程目标的方法和具体做法。

关键词:道德品质;社会生活;课堂教学;活动

正文: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开始,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格特征、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生的教育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情感,良好的意志和品德,而小学品德课道德与法治正是对小学生行为塑造的重要课程。这一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如何有效实现品德课程的这一目标,笔者结合小学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和认识。

一、品德课教学应以引导儿童建构道德生活为目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计遵循“从生活出发——通过生活——为了生活” 这一基本规律。

1、从生活出发: 实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一体化

小学生的生活事件主要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自我生活。

在过去的教材中,学生只是一个作为生活的旁观者和学习者。传统课堂呈现“生活事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记忆这些生活事件,最终在考试中写出正确答案。而我们的新型课堂呈现“生活事件”的目的是为了打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最终是要学生回忆、探究、反思、形成和提升自己的经验。一节课内容好坏的标准是看能否有效地让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能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为了让教材、教学中呈现的生活事件真正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需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把了解儿童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工作,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了解儿童已有的经历和生活体验,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一体化。

2、通过生活: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活的一体化

作为生活的教学环节,合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通过调查、采访,最后展开行动,让课程教学真正地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实现教学过程与生活的一体化。作为生活化的教学环节,如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在我心中》《走进我们的老师》,三年级下册《大家的“朋友”》  《不一样的你我他》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在传统的课堂上,更多体现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教学过程与儿童生活是两个割裂的世界。而新型的课堂更多体现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形式较为丰富,教学过程就是儿童生活本身或者延伸。教学过程好坏的评价标准主要看是否与儿童生活形式脱节,成为单纯的说教活动。

3、为了生活 :实现儿童原有生活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生命最宝贵》这一课时,可将体验与生活的建构通过直接参与的活动直接感受。比如书包里装几本书挂在学生脖子上模拟怀孕时的妈妈,然后做几个日常的动作,注意做这些动作时的感受,还要保护好肚子里的宝宝,坚持十分钟,充分体验妈妈怀孕时的艰难和辛苦,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的生命。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实现了儿童原有生活的提升。

二、品德课教学要以活动为基本载体并贯穿教学始终

1、选择有效且有趣的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要服从内容,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比如在教学“父母多爱我”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先想一想父母每天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然后把他们做的每一件事记录在叶子上,如果叶子不够用,再继续添加。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儿童能够更清晰地感知父母对自己默默无私的辛劳和付出,更深切地感受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点点滴滴的关爱。

2、重视活动的整合

要将课堂教学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

其一,利用教材的开放性设计走向学校其他日常德育活动,深化或拓展本课的教学重点。

其二,利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所提供的逻辑线索整合学校的日常德育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与日常德育的良性互动。

一方面,让学校的日常德育活动为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贮备丰富的生活基础;另一方面,让学校的日常德育活动更具系统性。

比如在关于“爱心教育”这一环节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办“跳蚤市场”活动,让学生把闲置物品拿到学校里义卖,将得到的钱捐给当地福利机构或者需要帮助的人,让学生在活动中奉献爱心,升华情感。再比如在临近春节时,可布置安排举行全体学生参加的新年联欢会,让学生通过准备和亲身参与,了解更多关于新年的习俗,感受新年的快乐和热闹。此活动很好地与品德课教学内容《快乐过新年》进行了整合。

三、品德课教学要有效促进学生道德学习

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是困扰我们多年的话题。之所以出现有效性低是因为学生真正的道德需求或者道德困惑没有得到诊断。品德课教学能否真正关注学生真实的内心障碍或者道德需求,并以此出发引导学生克服障碍,满足需求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诚实教育”为例:传统的教学思路无非是:(1)引导学生认识诚实的意义  (2)引导学生认识诚实的后果(3)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口号式的教学)显然这样的教育仅停留与表面,对学生的道德提升微乎其微,甚至出现知行不一。新型的课堂教学可按以下步骤实施:(1)讨论诚实的重要性(通过具体事例)(2)交流诚实的心理障碍(换位思考)(3)指导诚实的具体行为和做法(行之有效)。

四、品德课教学要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人的一生中会遭遇许多的道德问题,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对生活做出合理的选择,这也是价值多元时代提出的要求。

提升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两难选择中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2、帮助学生在生活困境中提升道德智慧。

3、不回避适当的经验传授。

为了发展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品德课也必须有人类优秀道德生活经验的传授,比如,道德生活的故事,历史文化事件,各种不同的生活习俗、习惯、传统, 学生所能理解的道德生活知识、道德规范等。

五、品德课教学要重视并强调交往互动

1、教学应是学生与学生交往、互动过程。在教学中,学生之间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2、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通过分享彼此的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 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3、品德教学应是学生与教材交往、互动的过程, 回应了为什么教材要以“我”和“你”为主的表述方式。因为要让教材中的卡通人物和生活事件中的主角与现实生活中的儿童一起对话、交流。

4、教师应珍视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学会反思

把反思作为检验教学的重要途径,把反思作为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困境,要求我们从教学结果的评价转向教学过程的评价为主,即从评价学生的表现转向评价教师教学过程为主。

教学反思的几个维度:

1)学生的道德或社会性发展需要(困惑)是否得到 了满足(解决);(2)学生生活经验是否有效地进入课堂;(3)儿童的自主学习是否得到了促进;(4)教学过程中是否是以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为基本形式;(5)通过这一课程,我的新发现/理解/创新(6)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有哪些改进。

总之,品德课的教学就是要为儿童构架一座通向生活的桥梁,把孩子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引导儿童进入真实的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同时,这个过程引导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帮助孩子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尽量将儿童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对儿童的生活、对他们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有所启发,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品德。

参考文献:

[1]章乐.论德育课程中知识学习的定位与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教育教学刊,2021(1)

 

icon_doc.gif浅谈小学品德课教学.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