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

                                                    ——从一堂课谈起

                                                                                  实验小学 赵力维

小学数概念的教学,可谓是小学数与代数教学的基础。而一年级百以内数的认识,也是这庞大数范围不断形成与扩大的基础。所以,上好“100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这一堂课就显得格外重要。

下面,我将依照教学设计的一些片段,侧重几点,来谈谈上这堂课的感受与体会。

一、估算的意义

片段:师:绿色的草地上来了一群羊,请你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只羊。

师(如果请了三个学生都说是100):是怎么估的?

生(预测):可以1010个地数。(如果学生没有人说到十个十个地数,就在这里不做评价。)

1)师(如果说到了范围):你们很聪明,想到了这个范围,在数学上,范围就是标准。

2)师(只说到了10只,没说到10只)对(其实),在估数量较多的物体时,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个标准。比如刚才孩子们说出来(这里)的10只。

(在百羊图中圈出10):你看这里就有10只羊,你能再估一估草原上有多少只羊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

师(如果生说10+10+10+……+10=100,):你的意思就是看这一大片中有几个十,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是吗?

师:对,在估数的时候,我们总是先确定一个标准,再看总数中有多少个这样的标准。这样就能更准确地估出数量了。

 

首先,出示白羊图,是想让孩子们具有估算意识,教结构渗透估算的方法:找到一个标准,再看总数中有多少个这样的标准。

这与后来的泡泡图相呼应,泡泡图就是第二阶段:用结构。让学生先估泡泡的数量,说说自己估的方法,再次强调估算方法:先找一个标准,再看总数中有多少个这样的标准。先从估开始,再来数,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结构思想

在教学中也有较严密的结构思想。在认识1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万以内的数,大数时,都要有这样的结构思想。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了解要了解“十进制”和“位值制”的意思。

一年级的学生在数认识的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既陌生又熟悉的状态。因为在幼儿教育中,在成人的影响下,已经对数有了一定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认数经验,他们有的知道数的名称,有的能够有顺序地唱数,尽管他们的认识是有限的、不全面的,点状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还是有错误的,但是这些个体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学习。许多老师对学生的这些前在状态往往视而不见,依然把他们当做一张白纸一样,导致学生因学习内容缺乏挑战性而丧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教学要求缺乏针对性而得不到真实意义的发展。所以,一个有结构,有层次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习变得十分的高效。

 1.大结构:从“以前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认识20以内的数的?”引入,出现“会数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比大小,数的读写,加减法”这六个方面。这些在单元开始的时候就要明确,在单元结束时,也得总结。如果教师尽可能地揭示和呈现这样的知识结构,学生就越有可能主动地投入到数的认识之中,并且学会把这些看似不同的知识从本质上加以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认识结构化的目的。

学生越早能够感受到这个框架的存在,就越有可能尽早地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所以,教师从一开始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就给学生呈现了这样的结构。

1)小结构:教师不断询问“怎样数?”,“你是怎么想的?”来促进数数的方法的产生。从摆21根小棒开始就体会数的组成。本来“数的组成”应该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但是,在数数、摆小棒时,就要用到数的组成。所以,设计在第一课时就渗透下去,第二课时就会容易很多。教师:“每添一根就数一个数,手口要一致”。有些学生在数数的时候,经常是手口不一致,精力不能集中,强调数数的规则,数数的时候,才会更加的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这样边摆边数,数到29该数30时,就要给出新的结构:9个一添上一就是10个一,也就是1个十,1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就是3个十,也就是30。用“你是怎么知道的?”突破“拐弯数”这一难点。这里用到了20以内数数的经验,不仅会数,还要会描述。

如果描述很困难,可以给时间,教会孩子体会其本质。在知道为什么29过了是30之后,学生对于39过了是40有了初步的理解,不过这里还是要带领学生说,把过程说清楚。49过了就是50这里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这里就安排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说的时候,教师带着一起说。还要考一下学生“49的后一个数是多少?”“50的前一个数师多少?”加深学生对为什么49过了是50的理解。最后推理总结怎样数2150 的。让学生对用小棒数数的过程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

 

片段:师:那我们不摆小棒,你还能像这样继续往下数吗?(会数的小朋友请坐直)

师(PPT50):这是多少?(50)来,接下来?

在拐弯数的时候要慢一点。97的时候就开始慢下来。

师(数到99):停,9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99再添1是多少?

生(预测):100

师(板书“百”):对,99再添一就是一百。

 

之后,为了不让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没有层次感。就设计成上升到看图数数的层次。学生不动手摆小棒,只是盯着屏幕,说出小棒的数量。这里既节约了摆小棒的时间,也有了一个从具体到半抽象的过渡。学生在脱离摆小棒数51100时,也会记起才学过的数数的知识,使得学习有了一个验证成果的机会。

而且,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摆小棒是一个繁杂的,低难度的过程,如果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借助摆小棒来数数,那这一节课就很没有效率了。

2)小结构:练习题

片段:PPT呈现57根小棒。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数,你会数吗?

师带生读题:数小棒。从五十七数到六十三,再接着数到72.

师:谁来说说这道题什么意思?

师:你能教教老师先摆多少根小棒吗?

生:57根小棒。

师:那57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师:不错,我们接着往下数。

师:57,预备起。

师生:58,5960(慢),61,62,63.

师:6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生(预测):63里面有6个十和3个一。

师:我们接着数。

师生:64,65,66,67,68,6970(慢),71,72

师:还要往下数吗?

师:72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生:72里面有7个十和2个一。

 

习题的出现,无疑是为了巩固这一节课所学的新知识,起到层层递进的作用。“看图数小棒”一题,先让学生了解题目意思,再让其判断该从哪儿开始,又在哪儿结束。让其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

 

片段:师:如果我们不用小棒,你还会数100以内的数吗?会数的孩子坐直。我们现在来从87数到100,边拍手边数,举手准备。87,开始。

师生: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

 

接下来的“87数到100”,是完全脱离了小棒后的,从半抽象到抽象的过程。教师和学生边拍手边数,让学生对数有了抽象的认识。“小猪吹泡泡”这一题则是对估算的提升,也是数数的提升,先估,总结方法,再估,再数。让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成功地掌握数100以内数的方法。

3)小结构

板书设计:

blob.png

板书中加入“一”、“十”、“百”三者之间的关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许卫兵提出的“结构化学习的课堂实践”中就强调过,在学习有关联的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里的“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0个一是一百”一定要在图中把关系清清楚楚的表示出来(教学设计里有)。如果只有文字信息,没有图表信息,学生并不能有较深的理解与掌握。

大结构是宏观把握,小结构是层层递进,让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理解与认识和牢固的掌握。

三、设计活动的意义

教材上让学生数100以内的数,先一根一根地数,再十根十根地数,还要数不同的素材(方木块,小棒,区别针……)这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充分操作学具,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明确100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教师在课前已经让学生数了100个物体,让学生对100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数了100根小棒,知道了100里面有10个十,有100个一,有250,有520之后,让学生交流自己在家中数的100个物体,再结合教师准备的两种100个两种不同的物体,感受虽然这些物体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数量都可以用100来表示。这里就给学生直观的感受,100可以表示很多的物体,并且它们的形状、大小都可能相差很大,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