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比手法浅析《茶花女》中的男女主人公形象

摘  要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闻名于世。小说不仅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引起了轰动,更是让现代中外文人墨客叹为观止。从古到今,研究这部著作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其故事感人至深、结局催人泪下。里面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栩栩如生。尤其是女主人公玛格丽特这一形象,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她是一个下贱不知爱惜自己的妓女,尽管茶花女因其放荡、堕落而背负一世的骂名。但也有人为其人性的善良、对爱情的执着忠贞、心灵的淳朴而感动。小说之所以能历久不衰,除了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外,也和作者细腻的笔触和高超的叙事手法以及精湛的表达技巧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里面多种修辞手法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发挥了淋漓尽致的作用。本文试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出发,浅析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  

     

关键词 :《茶花女》   对比手法   阿尔芒   玛格丽特 

 

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林纾的第一部成名译作,小说《茶花女》讲述了一段发生在19世纪中期法国巴黎的爱情故事。该小说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议论。我们不可否认其成功与故事情节本身的曲折动人具有很大的关系,但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其对比手法的作用,使该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

一、  文学作品中的对比手法 。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手法,无论是塑造人物形象还是揭示现实规律,对比手法的运用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也叫对照。”[1]从它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它可以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的对比。“两体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对比,揭示事物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全面地看问题。”[2]而《茶花女》一书中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就充分运用了这两个方面的对比,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跃然纸上。

二、围绕着玛格丽特展开的对比。

(一)外貌与身份的对比。

作品一开始,玛格丽特展现在众人面前的形象就是一个容貌倾国倾城的大美人。她那“一张流露着难以描绘其风韵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乌黑的大眼睛,上面两道弯弯的细长的眉毛,纯净得犹如人工画就的一般;眼睛上盖着浓密的睫毛,当眼睑低垂时,给玫瑰色的脸颊投去一抹淡淡的阴影。”[3]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是一个风华绝代、白璧无暇的俏女子,她“纯净得犹如人工画就的一般。”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她脸上呈现出来的处女般的神态,甚至还带着稚气,让人忍不住生怜爱之心。她身上总是佩戴着茶花,这总让人与“圣洁”两个字联系起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楚楚动人的姑娘,却生不逢时。在当时七月王朝的统治下,法国资本主义社会虚伪到了极点,它所依托的阶级基础狭窄到需要根据选民的纳税额来决定。“公民王国”的面纱下仍然是专制嗜权。青春年少、美貌动人的玛格丽特在这样一个虚伪的社会下,不幸沦为了妓女。她游走在伯爵、公爵之间,用肉体换取奢侈生活。当她不停更换情人,以出卖色相生存时,我们不禁要问道,这是那个纯净得犹如人工画就一般的女子吗?然而,正是她纯洁的外貌和其放纵的生活的对比在读者的心里产生强烈的落差,才让我们更加对这个在虚伪社会中迷失、沉沦的女孩深表同情。在哀叹茶花女不幸命运的同时,也对这个社会提出了控诉。这一外貌与其妓女身份的对比,让玛格丽特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似乎能从那纸醉金迷的生活中看到一个夜夜泪流满面的女孩,她本该过着像她外貌一样美的生活,然而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宿命。她的无奈、她的痛楚在这一对比中也得以体现。生得一副贵族小姐的容颜却不得不过着卑微、下贱的生活。她在虚伪的社会中迷失、放纵自己,她的内心没有一天不是在痛苦着、矛盾着。

(二) 玛格丽特与其他人的对比。

1、出行—不落窠臼。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妓女们,她们出门的时候身边总得有个什么人陪着。“因为没有一个男人愿意把他们和这种女人的暧昧关系公开化,而她们又不堪寂寞,因此总是随身带着女伴。”[4]而“玛格丽特却不落窠臼,她总是独自一人乘车到香榭丽舍去,尽量不招人注意。”[5]生活让她沦为风尘女子,她只好认命。无可奈何要夜夜狂欢作乐,她身上有着妓女的共性。然而玛格丽特却不是那种耐不住寂寞的人,她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生活。所以她不怕孤独、寂寞。与此同时,她行为低调,从不招摇过市。对她来讲,能在那个社会安身立命、好好的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她虽沦落风尘,但绝非随波逐流之人。她的独行体现了她的个性、彰显出她与众不同的气质!

2、玛格丽特与普利当丝。

玛格丽特尽量照顾着普利当丝、善待她、满足她的要求,哪怕她向玛格丽特借去的东西会一去不还,玛格丽特也从不计较。这足以见得玛格丽特广阔的胸襟和善良美好的品质。在我们看来她们就像好姐妹一样。然而,当玛格丽特病得厉害咳出血来的时候,普利当丝的反应是:“啊,没事,她每天都是这样的。她就要回来的。让她一个人在那儿啦,她喜欢这样。”[6]玛格丽特遭受病痛的折磨,生不如死。她“脸色惨白,半张着嘴,竭力想喘过气来。”[7]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每天还不得不面对那些只贪图美色或只想从她身上获取好处的人。身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酷刑,双重打击让这个可怜的女人几乎陷入绝境。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朝夕相处的邻居普利当丝对玛格丽特的痛却如此的轻描淡写。甚至在语气中还带有几分轻松、愉快。普利当丝的冷酷和玛格丽特对她的态度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当时的社会下,玛格丽特的付出收获到的只有一句“让她一个人在那儿啦,她喜欢这样。”然而,这才是她不得不面对的真实人生。她看透了人世的冷漠沧桑,她只有在狂欢放纵中忘却自我、忘却痛苦、忘却这个世界,从而得到一丝安慰。她只有买醉来麻痹自己。对她来讲,除了物质上的满足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安慰她那颗受伤的心了。她的堕落与放纵是被社会给逼出来的。正如她自嘲的那样:“如果我自我保重,我就得死,支撑我活下来的就是我现在这种狂热的生活……”[8]

在虚伪的社会下,冷漠的人情中,玛格丽特却具有一颗同情心。她知道只想从她身上得到好处,可她却同情这些老了怎么打扮也不好看的女人。心甘情愿的给她钱花。虽为妓女,她的身上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当普利当丝看见玛格丽特的多层架子上有一个萨克森小塑像时,“我还不知道您有这么一个玩意儿呢。”[9]“如果你喜欢,您就拿去吧。”[10]简单的两句话,却把两个鲜明的人物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这一对比,通过普利当丝的贪图小便宜、一心只想得到好处有力的突出了玛格丽特善良、纯朴、热情大方、富有同情心的优良品质。

3、玛格丽特与奥林普。

当阿尔芒的父亲软硬兼施赶走玛格丽特后,不知情的阿尔芒误以为玛格丽特背叛了他们的爱情。他愤恨、他嫉妒。全然不顾身体虚弱的玛格丽特,一心要报复她。于是他找到了玛格丽特身边亲近的人奥林普,决心利用她报复玛格丽特。在这个时候,作者巧妙的将这两个同样命运、同样做了阿尔芒情妇的妓女做了对比。阿尔芒说:“这个姑娘很美,从身材来看,比玛格丽特还要美。”[11]把奥林普和玛格丽特的身材放在一起作比较,暗示出奥林普身材虽然比玛格丽特还要美,但气质、心灵却远远不如玛格丽特。奥林普被利益熏心,为了钱可以不顾及道德和做人原则,很干脆的做了阿尔芒的情妇。她只是为了在阿尔芒那里捞到金钱。而玛格丽特却是真心的爱阿尔芒。奥林普为了讨好阿尔芒,以便从他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她用尽方法侮辱、伤害玛格丽特。同为妓女,奥林普内心对玛格丽特却没有一丝同情。再看看玛格丽特对待阿尔芒的态度,她为了能和阿尔芒过幸福平凡的生活,几乎变卖了她所有的财产。为了阿尔芒的前途,她忍痛选择分手。她默默的离开,忍受着失去爱人的痛苦。不仅如此,在阿尔芒对她尽情报复时,面对阿尔芒的百般侮辱,她却用一颗感恩的心看待这一切。她把这一切看成是阿尔芒爱她的另一种方式。谁能相信这么广阔伟大的胸襟竟是一个为人所不耻的妓女所有的呢?这样的宽容是何等的伟大?同是阿尔芒的情妇,两人对待阿尔芒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所以无论奥林普有多美,在阿尔芒的眼里“这个女人是不知道羞耻、没有心肠、没有头脑的妓女典型。”[12]玛格丽特善良的本性在奥林普的对照下更加闪耀。即使生活在一个万劫不复的“人间地狱”,她身上仍然充满着人性的光辉。“玛格丽特在本质上是善良的,她拥有一颗善良之心,有着世人皆有的纯朴和天真。尽管身处妓女的苦海,她依然不贪图名利,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13]

(三)、对待爱情前后态度的对比。

“在金钱与肉体的交易之下,妓女一般是不会轻易产生爱情的。”[14]日日骄奢淫逸、夜夜歌舞升平的生活让玛格丽特看清楚了人性的虚伪。她生活在一大群男人中间,而这些男人要么就是想通过她的美貌满足其自身的虚荣心,要么就是想占有她而满足自己的情欲。他们挥金如土只是为了寻欢作乐,从来没有一个人有真感情。她说:“购买爱情的男人在购货以前是要看货色的。”[15]她把爱情说成是一场买卖,把自己比喻成是货物。因此,她从不奢望爱情,她已经没有了尊严,不能再拿爱情开玩笑了。她知道自己身份卑微,明白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是不容易有爱情的,所以她也从不对身边的人投入真感情。她和他们在一起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钱。她要生活,金钱对她来说就是生存的氧气。

然而,当她认识阿尔芒后,阿尔芒的真诚感动了她。她似乎听到了爱情来临的声音。阿尔芒的出现激起了她对爱情的向往。当他们在一起后,玛格丽特宁愿放弃她那奢华的生活。他瞒着阿尔芒变卖了她心爱的开米司披肩、马车等一切值钱的物品,准备和他过正常人的生活。与理想的东西相伴而来的往往是物质生活,最纯洁的东西也会与世俗的东西连在一起。而爱情总会让人无怨无悔的付出。当她死心塌地的爱上阿尔芒后在她心里就再也不想跟他有任何金钱上的瓜葛,她不希望这一切演变成一场新的交易,所以她宁愿一力承担。宁愿强颜欢笑的接受公爵的看望,以满足她与阿尔芒之间的消费。另外,她也考虑到了阿尔芒的感受,于是果断的与伯爵断绝了关系。这个时候,我们不仅看到了她对爱情的死心执著而且看到了她的温柔体贴。玛格丽特对爱情的忠贞、至死不渝在面对阿尔芒父亲提出的要求时表现到了极致。正当他们展望未来,想过田园生活的时候,阿尔芒的父亲出现了,他用阿尔芒的前途和他女儿的幸福要求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玛格丽特为了心爱人的幸福,选择了默默承担所有。直到她死的那天,她都独自一人忍受着离开爱人的那种锥心的痛。她把自己一生最美好最纯洁的感情献给了阿尔芒。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从不相信、不奢望到执着无悔,玛格丽特对待爱情的态度的变化正好体现了她独特的气质和对爱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   围绕着阿尔芒展开的对比。

(一)阿尔芒与其他人。

在玛格丽特生病后,有很多人去看望她,但他们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登记自己的名字。或者直接就上楼去见玛格丽特。他们并不是有多爱她,而只是为了献媚讨好,以便以后可以得到玛格丽特的垂涎,让这尤物可以做他们的情人。因为这个美丽的女人可以为他们赢得面子。并且,在一星期后,如果玛格丽特还未好的话,他们便会失去耐心,转移自己的目标。反正,在巴黎漂亮的女人多的是。而阿尔芒却不同,在玛格丽特生病的一个月里,他天天都会去探望她,与别人不同的是,他只是询问玛格丽特的病情,从不留下自己的名字,也不上楼打扰她。他才是真的关心玛格丽特。

在玛格丽特咳血的时候,作为邻居的普利当丝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在她的眼里,咳血就像小感冒那样平常,没什么大不了的。她只顾和加斯东谈笑调情。而阿尔芒呢?他却紧张的要命,看着玛格丽特受苦,他情不自禁的落泪了。他对玛格丽特是百般的照顾、呵护、体贴。

作者通过这一对比将阿尔芒跟玛格丽特在一起的动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如果非要说他想得到什么的话,那也只有玛格丽特的爱。他的真诚与热情令人感动在那个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他的这种真诚与热情比冬日里的阳光还温暖。我们仿佛看到了在一个庞大的虚伪空间里,那仅存的一点真善美正与恶势力作斗争。在大势所趋下,我们看到那点滴温情既力不从心又不甘示弱。犹如一张黑纸上的一个白点,总能给人一线希望。也正因他的真诚、热情才打动了玛格丽特的芳心。

在玛格丽特不幸而亡后,根据守墓园丁的自述,我们了解到:“据说有人为了这个姑娘倾家荡产,还说有一些十分迷恋她的情人,当我想到竟然连买一朵花的人也没有,不免感到又是奇怪又是悲哀。”[16] 这些所谓的爱她的伪君子们,在玛格丽特凄惨离世后,竟没有一个人记得她。在她生前,他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多么多么地爱她。只有阿尔芒,在她离世后,悲痛万分。为了再见她一面,他不顾自己正在生病的虚弱的身体去求玛格丽特的姐姐同意他迁墓。他拜托园丁每天都要给玛格丽特墓前墓后堆满茶花,并吩咐他只要有一朵枯萎,立马就要换新的。假若所有人都来看玛格丽特的话,可能我们只会觉得阿尔芒所做的根本不算什么。但就是因为在人情冷漠的社会里,用众人的冷漠与阿尔芒的专一、至死不渝形成对比,我们才能更好的感受到阿尔芒对爱情忠贞、善良的美好品质。

(二)阿尔芒内心与行为。

从他本身而言,他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在他的内心里,无比的爱玛格丽特,他整日因玛格丽特的离开而痛苦。他明明还像以前一样深爱着她。而他表现出来的却是冷漠与无情。“甚至卑劣地对这个曾经爱过的女子进行了种种无耻的报复,哪里像是在对待一个自己爱过的女人,这样的人实在不配谈情说爱。”[17]他内心对玛格丽特爱的要命,表现出来的却是怨恨。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虽然阿尔芒是因爱生恨,但是也确确实实的透露出了阿尔芒的幼稚与不成熟。他不懂什么是真爱,真爱一个人就该为对方好。而他呢?他的打击、报复对体弱多病的玛格丽特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就是一个喝了劣质酒的醉汉,精神亢奋,手能犯罪,而思想里却毫无意识。他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放不下自己的仇恨。他说:“当我在心里把这个形如枯槁、哭哭啼啼的女人和当初在喜剧院嘲笑我的姑娘作对比时,我无法不被这无言而感人的痛苦所打动。”[18]明明很爱很爱玛格丽特,却怕他脆弱的内心再被伤害。在不自信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他的懦弱和胆怯。

在情感与理智的战争中,他的理智败给了情感。他不停的打击报复玛格丽特,几乎陷入疯狂。这与他的出身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从小生长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性格。阿尔芒从小就生长在贵族家庭,他接受高等教育、被受尊崇。生活的安逸让他缺少历练、缺乏对人对事的理性思考。他就像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小孩,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有的只是一颗并不坚强的心。所以在感情受挫的时候,他才会如此的疯狂。他父亲用欺骗的方式告诉他同意他们在一起了,阿尔芒喜出望外的选择了相信。他根本就没有推敲过父亲话里的玄机,也没有分析过他父亲前后态度变化那么快的原因。他很轻易的就相信了 其父亲而不愿意去相信玛格丽特是真心爱他的,在他眼里玛格丽特爱金钱远胜过爱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阿尔芒的心理对玛格丽特还是存在偏见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玛格丽特出身卑微,她只不过是个妓女。而他父亲是受人尊敬的上层社会的人。虽然阿尔芒跟其他贵族公子比起来拥有善良热情等美好品质,但他的骨子里还是流着上层社会人们的血,他在本质上还是不能舍弃他贵族公子的身份。所以在他父亲和玛格丽特之间,他想也没想的选择了相信他父亲。他虽然爱玛格丽特,可在他内心深处永远也不能抹去玛格丽特妓女的身份。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会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在内心与行为上会有所偏差。但这个偏差是有一定的度的。而阿尔芒的内心与行为的偏差,我们说几乎已经达到了一个变态的程度。他疯狂的报复,希望能在内心找到平衡,然而,他却只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中。在报复的同时他的心灵也受着煎熬,我们可怜他,因为说到底他是一个痴心汉。但同时,阿尔芒也是可悲的,因为他不懂真爱。他是对玛格丽特付出了,然而他要的是自己的付出要得到同等的回报甚至更多。他的爱情观还停留在欲爱之上。爱是什么?在他眼里,爱就是拥有,是两个人在一起。他希望自己被爱多一点,总在乎对方付出与爱的证据。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对玛格丽特的爱就是猜疑与索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爱。他要的是玛格丽特永远围绕在他身边,为他欢喜为他忧。所以他的内心与行为才会有那么大的偏差。

四、   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对比。

玛格丽特虽为一介女流,但她做事情顾虑周全、深思熟虑、充满理性。特别是在阿尔芒的父亲找到她,要她为了阿尔芒的前途以及其妹妹的幸福放弃自己的幸福的时候,她考虑到自己已行将就木、时日无多,她想要给她心爱的阿尔芒幸福。善良的她更不想去影响一个从未蒙面的女孩的幸福。她答应了阿尔芒的父亲离开。她觉得这是她最后能爱阿尔芒的方式了。她是个善良的女孩,她有一颗圣洁的灵魂,为了爱人,她可以放弃自己的幸福甚至生命。她总是站在阿尔芒的立场考虑问题。她的爱是无尽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她给了阿尔芒全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哪怕爱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她仍笑着说:“这一切在我心中激起了一个崇高的思想,使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并使我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圣洁的自豪感。”[19]玛格丽特这般对阿尔芒,可谓推心置腹、深思熟虑。

再看阿尔芒,在知道玛格丽特离开后,他不去查明事情的真相,却对玛格丽特的爱进行猜疑。在他眼里,玛格丽特爱金钱远胜过爱他。于是,他愚蠢的对玛格丽特进行打击报复。而玛格丽特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却一直隐忍,她没有作任何解释,不想前功尽弃。她只想阿尔芒幸福。虽说爱之深恨之切,但与玛格丽特相比,阿尔芒冲动、猜疑、妒嫉心强的性格暴露无疑。这一点还有所体现。在玛格丽特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且不计前嫌地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爱他后,他却用羞辱的方式给玛格丽特送去过夜钱。这对玛格丽特来讲,比死还难受。自己没有能力让玛格丽特过上好日子,却还不分青红皂白伤害玛格丽特。他的行为是可笑的。他不能战胜自己,也没有能力给玛格丽特幸福。他爱玛格丽特,我们不否认,但他却缺乏理智、懦弱,与之前阿尔芒追求玛格丽特时的热情、真诚对比也恰好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丰富了阿尔芒在读者脑海中的印象。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玛格丽特爱阿尔芒,阿尔芒也爱玛格丽特。但此爱与彼爱的境界已经相去甚远了。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爱停留在身体上的背叛与否,而玛格丽特对阿尔芒的爱却深入骨髓,她为了爱,即使失去生命也不觉得可惜。就其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外,我分析还有以下一些。

第一,宗教人本意识下的隐忍精神。重视人的精神与灵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是基督教文学的价值观念的主导倾向之一。这种宗教人本意识,在茶花女的爱情境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阿尔芒的父亲找到玛格丽特要求她离开阿尔芒时。她选择了隐忍与退让。虽然她是那么的渴望与阿尔芒长相厮守。但是,在那个时候,个人的努力总也敌不过整个社会的体系。她的理性战胜了欲望,她把一生相随转变成了灵魂相伴,即使是死了她也爱阿尔芒。在阿尔芒疯狂地对玛格丽特进行报复时,她内心百般的痛苦,可她仍旧忍受着。因为她不想毁了阿尔芒及家人的幸福。她是个信守承诺的人,为了所爱之人受再多的苦也不算什么。阿尔芒的报复越疯狂,就越能体现出玛格丽特隐忍的境界。她把一切看作是爱,而非恨。她对这些无耻的伤害只是默默承受。在她的弥留之际,她字字如血的书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卑微女子所拥有的隐忍精神给予世人的震撼!

第二,门当户对的观念。这种等级观念无论是在东西方都是存在的,而且都对人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假想倘若玛格丽特是贵族家的小姐,或者阿尔芒只是一个社会上的小混混。可能他们能过上田园般的美好生活。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玛格丽特只是一个卑微下贱为世人所不耻的妓女。而阿尔芒却偏偏有一个倍受尊崇的父亲。在当时的社会下,他们中间就像隔了银河。生活在上层社会的阿尔芒父亲,这个当时社会普遍观念的代言人是不可能让这两种八杆子打不着的人相结合的。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无疑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丑陋与羞耻。也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的差距,他们二人的爱情境界才不可能达到一致。虽说阿尔芒爱玛格丽特,但是他的骨子里流露着贵族的血,他永远也无法设身处地的为玛格丽特着想。正如小仲马给他母亲的信里所说的一样:“您说的完全正确我是作者,因而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暴露曾与一个终究不值得称道的女子有过来往,尽管她或许并无过错,而且为自己的行径付出了高昂的代价。”[20]这就是那个时期法国的社会现实。等级观念几乎是不可能被打破的。也正因为他的身份,才让他不会赚钱,也缺乏理智。养成了欠债的坏习惯。所以说,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这二人相爱,注定是场悲剧。

五、   总结。

《茶花女》一书中,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与对比手法的作用密不可分。从玛格丽特与替他人的对比,我们看到了玛格丽特的美丽、善良、对爱执着、不落窠臼;从阿尔芒与其他人的对比,我们看到了阿尔芒的善良、真诚,看到了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虚伪和残忍;从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对比,我们又看到了玛格丽特的成熟与理智、阿尔芒的幼稚和懦弱,也看到了爱情的伟大与神圣,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社会等级的森严,看到了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自私和奉献的融合还有报复与隐忍……

通过对照,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社会现实原委呈现、悲剧爱情深入人心。女主人公像美丽纯洁的茶花一样,在最艳丽的时候无奈凋零,化进泥土;男主人公则怀着遗憾与悔恨在痛苦中度过余生。虽然小说已经有了结局但在读者心里仍就荡气回肠。所以说,因对比手法的运用,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了,他们不仅仅是或在小说了,也活在人们的心中。

六、  参考资料

                                 

[1]、付远碧:《现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p202 .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p276.

[3]、[4]、[5]、[6]、[7]、[8]、[9]、[10]、 [11]、[12]、[14]、[16]、[18]、[19]、[法].亚历山大.小仲马:《茶花女》,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1月第一版,P7、P70、P6、P209、P72、P72、P74、P70、P189、P197、P7、P34、P195、P205.

[13]、秦治全:《解读<茶花女>中的悲剧形象玛格丽特》[J],作家杂志,2009No.3.

[15]、同上.

[17]、唐海燕:《“虚荣”与“猜疑”的爱情》[J],科教文汇,2007.6.

[20]、[法]波罗.德尔贝什著,沈大力、董纯泽:《茶花女与小仲马之谜》[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