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是日本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画家鸟居昭美的经典著作。大学时,教导我们美术教育学的老师为我们推荐了这本书。当时觉得这本书的内容更适用于幼儿园和小学低段的学生,一心想进入初高中的我就错过了这样一本好书。去年因为我成为了小学一年级的美术教师,在面对一年小朋友在美术课上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我想起了这本书。

 第一节一年级的美术课是让我失望的,从没有接触过幼儿美术作品的我觉得他们的绘画能力太差了,并不能将我的教学内容很好的体现在画面上,我开始对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要充满想象力!颜色要丰富!内容要充实!......直到有一天,一位小女孩在我的美术课上突然哭了,询问她原因,她哭着告诉我“美术好难啊。”我这才意识到,可能我的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美术应该是让孩子觉得快乐与幸福的课,不应该觉得困难。我想到了大学老师推荐的这本书,并在里面找到了答案。

  鸟居老师在书中讲诉了这样一个故事:孩子们在亲子班里拿着一张纸,用笔在上面认真的“乱涂”着,他们的爸爸妈妈站在两边,像两个保镖一样直愣愣的看着孩子,鸟居老师问他们“你们希望你们的孩子也这样站着看着别人工作而自己不动手么?”他们的父母非常为难的说“我们不会画。”鸟居老师拿了纸给他们,告诉他们“不会画也得画。”可是,父母拿着笔在那里发愁,就是没办法把笔落在纸上。他们是真的不会画么?大人所说的“不会画画”,可能就是不会画那种“很像的画”。比如,画一个人的脸,他最好还在笑着。画一个美丽的女人,走在漂亮的风景里......当我们想到这样的画时,确实会把自己愁倒。但看看我们的学生,他们从来不说“我不会画”。当他们拿到纸和笔之后,就会非常自信的画起来。他们心灵的语言,通过他们的手臂,再通过他们的手,流淌到纸上,无论画什么,都是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

  我找到了我的问题所在,我们会欣赏画家的画,会因为兴趣画一些画,这些行为和孩子的绘画行为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因此,以欣赏成人绘画的眼光去鉴赏孩子的画是不恰当的。而我,课堂上所提出的各种要求,更是对孩子的一种妨碍。每个孩子都具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不同年龄的孩子具备与其年龄相应的能力,而作为美术教师,更应该去守护孩子的这种能力,为孩子创造绘画的环境与氛围。而不是拔苗助长,提出与其能力不相符的要求,使孩子感到绘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样,他们会因为画的不符合老师的要求,害怕被批评,逐渐变得不敢动手,不敢动笔。

  在平时的绘画作业中,我发现很多孩子不会画人,有的画“火柴人”,有的画人没有衣服,有的画人没有头发,有的把人的皮肤涂成绿色......看到这些作品,我决定拿出一节课,在一个班上,专门讲讲该怎样画人,看看大家有没有进步。经过一节课的教学,这个班的孩子ta有了很大的进步,画出来的人不那么别扭了。但渐渐的,我发现,他们没有了自己的特色,每幅交上来的作品的小人,都有圆圆的脑袋,大大的眼睛,微笑的表情,可爱的腮红,长方形的身子......小人的动作也变得无趣,不生动了,再也没有在彩虹上荡秋千的小女孩,和拿着宝剑战斗的小男孩了。我知道,是我之前的教学出了问题,但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书中有一章,叫做‘为什么要教孩子画形象?’,这一章中写道:绘画并不是像文字那样是只要教就能会的东西。比如说要记住“目”这个汉字,就首先要记住这个规定,无论是妈妈或朋友,还是狗呀猴子,甚至是蜻蜓或金鱼,只要是具体到眼睛这个东西,都要写成汉字“目”。但是,绘画不是要记住形象,而是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用来表现想法的形象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绘画需要以下五种基本能力:动手能力、眼睛的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情感和热情、社会能力。通过绘画, 这五种能力也能够得以进一步地发展。但是,教孩子画形象,会逐渐阻碍这些能力的发展。书中还列出了最具代表的拔苗助长行为,有教孩子画形象,画形象给孩子看等等。

      我想起来,小的时候美术老师都是让我们照着画,画出来的作业都是一样的,评判标准就只有画的像不像,这样获利最大的其实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很轻松。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我们需要创造性,而不是一致性。与孩子创作出的绘画作品的质量相比,老师应该更多关注孩子创作这一作品的过程。教给孩子某个具体形象的画法,其实是在限制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抹杀他们的创造力,不能舍本逐末,为了画面的效果而去限制学生对自己内心的表达,甚至否定了孩子好不容易从自己的认识中获得的表达形式。像是过早地给孩子戴上了有色眼镜,孩子因此变得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无法概括自己的想法。真正优秀的绘画作品是有灵性的,灵性从来不是模仿出来的,而是发自每个创造者的内心。

这本书还教会了我,怎样去理解孩子们的作品,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还不能很好的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诉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这时候,绘画成为了孩子的一种很好的表达形式。所以,孩子们的画除了“看”,还得“听”。一个孩子,画了很多小人,很多长方形,在长方形中还画了很多圆圈,涂上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可能你研究很久都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这时,你问他,这是什么?他们在做什么?这些长方形代表什么?各色的圆圈代表什么?他会兴奋的告诉你,这是他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长方形是装菜的,红的圆圈的番茄,绿的是蔬菜......很多孩子的画都是这样,是“听了”才能够明白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画被听,被理解了,就有了表达的乐趣。

读了这本书,我学到最宝贵的一点,便是意识到,我需要进行的,是美术教育,而不是美术技术培训。孩子的绘画作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我知道,现在这些体会这些想法,要转变成具体的教学过程,我还有很多路需要走,很多困难要去克服,但我相信,我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