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伸展双臂,

也不能在天空飞翔,

会飞的小鸟却不能像你,

                               在地上快快的奔跑,                               

你摇晃身体,

也摇不出好听的声响,

会响的铃铛却不能像你,

会唱好多好多的歌谣,

铃铛、小鸟,还有你,

你们不一样,你们都很棒。”

                              谨以此诗献给我的所有——所有一年级十班的孩子们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世界之大,所以说,人间最为玄妙的,唯恐缘分。我们相遇的时候,你们六岁,我二十七岁,正当花样年华。

为了庆祝这一场“盛大”的会面,开学时我的孩子们集体给我送上了第一块自制“大蛋糕”,如今细细品尝完毕,百感交集。摆在教育跟前的这块蛋糕,就是对孩子以及个人的职业规划不断追索讨问的综合体,“尝后感”是三重不同境界的体验:

学者有师,大道灿然

开学的第一天,面对着孩子们一双双清澈透底的眼睛,感慨不由得从心里喷涌而出“子予吾教,师策抚与,花开荼蘼,叶何莘莘”。初次见面,小朋友们对我相当的“拥戴”,一声下令,就能够安分的在位置上坐好,下课还有无数亲昵的互动、拥抱等等,一到放学,有无数可爱的声音跟我说再见。我瞬间觉得一年级班主任生活跟自己预设中的一样美好,所有我憧憬的画面——那些曾经在高于生活的荧屏上的所见所感,都变成了现实。孩子们稚拙可爱的脸庞,时时刻刻充盈着我欢喜的内心,我以为,每一天都能够在欢声笑语中度过。

我却未曾料到,这群小可爱把我引入了一个“蜜糖般的陷阱”,让我觉得教学内外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欢快与游刃有余,孺子多么可教,氛围多么美妙!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随着与孩子们相处时日的增加,问题,开始一点一滴的涌现,教室里原本静静流淌的小河渐渐地波涛汹涌……一方面源于孩子的天性,一方面作为新教师的我,经验本不完备,孩子们彼此熟悉以后,班级的纪律从一开始的“还算不错”逐渐恶化成“难以收拾”。

接下来的后半个星期,教学中乐观的场面骤然消失,我在讲台上面讲,五十几个孩子开始大张旗鼓的在下面讲,课堂上有的孩子无法静坐在座位上,要站起来甚至在教室内游走,熙熙攘攘,堪比集市!我开始接二连三地收到来自各科教师对于班级纪律有待提升的反映,犹如美梦中惊雷乍起。我觉得其他老师反映的不仅仅是孩子们,更是在反映我自己的缺点,我因此而夜不能寐。

我慌了,开始着急的寻找出路,我去请教了办公室的前辈们,一板一眼地向他们学习,学习如何恩威并施,奖惩结合,张弛有度。我把他们交给我的方法反复的在心里默念,甚至因为害怕忘记而把他们说的关于如何组织好教学纪律的每一句话,当做教条一样全都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思忖着孩子们表现不好时该用怎样的话语来教育他们。打那时起,在弱小的孩子们面前,表面上坚不可摧的我,内心早已如临深渊。

为师则仁,仁者不忧

班上有个小男孩,上课时不时钻到桌子下面,经常站起来把课桌弄得东倒西歪,还把自己书包丢在过道里,甚至随地吐痰。我斥责他,请他把桌子扳正,把书包捡起来放回抽屉,拿拖把把口痰擦掉,面对我的批评和要求,他更加变成了反动派:把课桌扳得更歪,把书包捡起来扔到更远的地方,然后拿起同桌的书去擦拭地上的口痰……那个时刻我的胸腔里已经火光四起,硝烟弥漫,而他却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由着自己的性子破坏课堂纪律,面无表情……尽管没有露出勃然大怒的面容,但此时此刻的我,的确已经气得快要缺氧了。

为了课堂能继续下去,我决定把这个问题留到放学后解决,当时,偌大的教室只有我和他,细细的一个声音都能听得见回响,声音越大,回响越激烈。我继续以老师的姿态和口吻去指出他的错误,责令他改正,面对我的批评,他的逆反情绪更加高涨……

“我不喜欢你!”

“那你喜欢哪个老师呢?”

“我谁都不喜欢!”

“是因为老师们要批评你对吗?”

“对!”他冲我大吼了一声。

“为什么老师们都要批评你,是你做错了事,不遵守纪律对吗?”

“对!”

 “那你觉得老师们错了吗?”

“没错!”

他的声音依然特别高亢……边说还边随地吐口水。

“能认识到自己错了,老师觉得你这一点很棒,你不喜欢曹老师没关系,曹老师依然会管你。既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你今后能够改正吗?”

“进步是不可能的!”

“小小年纪,为什么那么消极悲观呢?曹老师就觉得你行,做得到。”

“只行一点点!”

“只行一点点也很好啊!今天行一点点,明天行一点点,过了十天半月,你就很行了!那时候你就是最棒的,最了不起的!”

经过此番心平气和的沟通,孩子渐渐安静下来,自己去拿了拖把,把地上的口水擦得干干净净,先前那种像是被下了魔咒似的消极对抗,被善良的精灵驱赶得了无踪影。我感受到了自己心里散发出的强大力量,将腐朽化为神奇,并且是真真正正的做到了!尽管这力量又是那么的平凡普通!

有一天,他兴冲冲的跑到我办公室,送了我一朵用橡皮泥捏的带叶子的小花,花儿稚拙却不失可爱,柔嫩的叶子,绿色的花蒂,粉萌的花朵。“曹老师,你觉得好看吗?美术课上我捏了一节课呢!”。谢谢你对老师毫无保留的信任,你送给我的,不正是你自己吗,老师很喜欢。

我恍然大悟:想要听到心平气和的回响,那么自己先得这样做到!

某一次课堂陷入了同样的状况,心急火燎之际,一个熟悉的身影跑到我身边,“曹老师,我想送你一个东西。”然后扬起小手朝我比了一个心,孩子这个温暖的举动犹如寒冬里的焰火,瞬间融化了我心里刚刚凝结的坚冰,过了不到半分钟,她又过来了,“老师,我还想送您一个这个,您辛苦了!”

对于旁观者而言,也许这仅仅是师生间一次极小的互动,但是对我个人却是莫大的鼓舞,同时也让我颇为震撼,一个六岁的孩子,如此聪明早慧,能够审时度势,善解人意,相对成年人而言,她毫无疑问是一个弱者,然而竟是这位“弱者”,来宽慰本应作为强者的我,我的眼眶红了。

“老师也送你一个这个,真懂事,老师还要给你点个赞!”孩子干净纯真的爱,在关键时刻给我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也恰是这样一个智商情商双高的小宝贝点醒了我:女子本弱,为师则刚,恰逢盛年,无所畏惧。

渐渐地,我给自己重新做了一个定位——既是老师,也是学子。通过失误和学习累积而成的经验,点点滴滴的渗透进了我的课堂和我的教学。

我开始反思:如果老师始终停滞在第一人称,我是我,权威就是权威,我关注的只是孩子的服从;如果将第一人称置换为第二、三人称,孩子们的内部世界就成为了我所关照的对象,如果我只看到自己,就会觉得身心疲惫,困难无数,但是凝视那五十七双眼睛,世界清澈明亮,思及美好的花样年华,再想到孩子们远方的未来,一切是多么的美好。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重于外部观察的世界。随着与孩子融合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老师的操心,实际上是一种心甘情愿的努力,“知‘道’、仁爱、勇气”是将教育推向成功的三个关键要素。既已为师,当为良师,妙手仁心,春风化雨。

孩子,愿你是我生命里的玫瑰,许你净土温润,心平气和,静待花开。

孩子,愿你驾千里马纵横驰骋,有我在前引导开路!愿你,知路漫漫其修远,须将上下而求索!

孩子,愿你风华正茂学有所成,吾师愿做似水流年之后——你们犯错的铭记,温婉的回忆,与常年不走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