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视频

孩子和“孩子”的故事

绵阳市子云幼儿园  雷静  刘艳  张黎

一、游戏背景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区,然而我班娃娃家存在的现状是区域狭小,在幼儿游戏中,时常因为区域小导致幼儿游戏施展不畅。基于如此现状,我们将班级游戏区调整为整合性区域的“娃娃家”,根据幼儿的兴趣,主要分成厨房区与卧室区。

二、游戏推进一

(一)游戏片段:受到追捧的厨房区

观察发现,娃娃家中的厨房里挤满了人,卧室里的材料基本没有小朋友动,偶尔有几个小女孩抱了一下毛绒玩具,后来厨房人满时,卧室也成了他们煮饭的地方了,以至于一些毛绒玩具被挤掉在地上到游戏结束都没有人管。

(二)在游戏中,我们看到

1.幼儿喜欢重复简单的动作,比如切菜、洗菜,以至于厨房区被挤爆。

2.幼儿没有意识到娃娃家的娃娃掉在地上,没有人理会。

(三)我们的思考

1.为什么孩子喜欢厨房游戏呢?孩子们说是因为喜欢动手操作。有的孩子说照顾宝宝太难了,我还是决定煮菜吧!

2.发放家长问卷调查表,结果显示幼儿大部分自理能力弱,不愿意自我服务,更别说照顾宝宝了。

(四)我们的调整

1.扩大了厨房区的活动空间。

2.投放了幼儿在家自己带来的小娃娃玩具及儿时穿旧的小衣服。

三、游戏推进二

(一)游戏片段:卧室里被孩子遗弃的“孩子”

随着孩子自家带来的玩具娃娃和小衣服的投放,大大吸引了小主人来照顾宝宝的热情。厨房里依然忙碌,将煮好的饭菜端来卧室喂宝宝,有的幼儿开始为自己的孩子穿上了小衣服,可是问题来了,衣服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卧室里的饭菜,娃娃,衣服洒落一地,乱成一团,地上全是被孩子遗弃的“孩子”。

(二)在游戏中,我们看到

1.自从有了孩子熟悉的“朋友”加入,卧室里也开始热闹了起来,幼儿在重复简单动作的游戏时,已经再向更深层次的游戏进行挑战,比如“照顾宝宝”。

2.幼儿在游戏中依然没有关照到“孩子”被“遗弃”了。

3.幼儿出现为“孩子”穿衣服的游戏行为,但是缺乏生活经验。

(三)我们的思考

始终追随幼儿的兴趣,游戏中提升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以至于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四)我们的调整

1.投放更多辅助幼儿游戏的小道具,比如毛根,小夹子等。

2.教师平行介入,故意在幼儿面前表演从地上捡起“孩子”,并且去衣柜里为“孩子”选择大小合适的衣服。当发现衣服太大时,教师去向幼儿请教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得到的答案令人惊奇,孩子说:老师,你可以用线捆或者用夹子夹好。这一经验在其他幼儿中推广了起来。

四、游戏推进三

(一)游戏片段:我的“孩子”不见了

幼儿进入娃娃家游戏,都开始学着同伴的经验,为自己的“孩子”去找衣服穿,如果衣服太大了,幼儿也学着用毛根线捆,还会去用夹子固定。衣服穿好后,孩子们说:老师我们带娃娃出去晒太阳吧!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可是问题又来了,有个孩子委屈的说:我找不到我的“孩子”了!

(二)在游戏中,我们看到

1.幼儿的责任意识和自理能力在一次次的游戏中得到了明显增强。

    2.幼儿在游戏中游戏精神提升,从模仿游戏逐渐转变成自主创造游戏。

(三)我们的思考

追随幼儿的游戏,鼓励幼儿自主创造游戏,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帮助。

(四)我们的调整

1.回顾环节,与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才能一下就找到自己的“孩子”?

    2.幼儿尝试有自己的方法为自己的“孩子”做标记,有的是直接在娃娃身上画,有的是用材料装饰做标记,有的是为“孩子”设计了一个名牌挂在“孩子”身上。教师在幼儿需要的材料与想法给予无限的支持。

五、最深的感悟

通过这为期两个月的环境改变以及游戏的开展,让我感受最深刻是:

1.在践行《指南》过程中,我们教师在不断刷新并改变自己的儿童观、游戏观,在幼儿游戏中,教师要不断退位,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把游戏自主权还给孩子。

2.站在“假如我是一个孩子”的角度去参与幼儿的游戏,亲身参与才能体会游戏中的兴趣与需要。

    3.静心观察,解读孩子的游戏行为,助推游戏开展。


部分非H.264编码格式的视频,页面无法播放,可以下载到本地用Windows上默认播放器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