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初入职老师上好公开课的几点建议

绵阳市实验小学 

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2021919日下午,我带领着10位近三年跟随我共同成长的涪城小语新人,齐聚126文化创意园磁空间,开展本学期小组活动。专题交流、经验传授、成长故事分享的沙龙活动方式,轻松愉悦。

活动中,年轻老师们探讨最多的便是“如何上好公开课”。结合多年“同心.同行”陪伴青年教师磨课的实践,给初入职老师如何上好公开课这样几点建议:

一、认识公开课正确的打开方式——真实

长期以来,大家都把公开课作为是展示一所学校、一个团队的综合教研能力,执教者的身份演变为了集体智慧的表演者。虽然课堂展示的老师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收获,但欠缺的却是根植于心的理论体系支撑,教学设计刻意追求新鲜亮眼的展示,少了课堂应有的纯真朴实和学生应该有的真实生成。

首先,我们从思想上应该正确地认识到,公开课为我们年轻老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台阶,面对公开课我们不是害怕逃避,而应主动去拥抱它。不管是研究课、汇报课,还是竞赛课、示范课、观摩课、推广课,这都是我们专业进阶的最佳路径,有了第一次的破胆,后边所上的公开课就会逐渐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很多新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每承担一次公开课就有一次教学上的质地飞跃。

其次,是把公开课当成是一种发现问题,集中解决问题的契机。平常的课堂教学,我们往往是就这一堂课怎么上好来进行思考,而公开课是执教者对整个学科教学的一种价值认识的展示,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的真实追求,是通过特定课例来奉献执教者对某个教学问题或教学课型的思考和追问,尤其是通过对该问题化解流程的演示来表达执教者主体的课堂价值的真实取向,并在开放的研究氛围中获得多元化评价,从而共同深化课堂教学思维,一堂真实的公开课自然就有了不可小觑的积极意义。

二、深度解读教材:

公开课必须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面临着新的调整与挑战。因此,认真地学习新课改的理念与思想,主动地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发生碰撞,深度解读教材,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还原教材的本意

如何还原?

1、“抠”细节

每一个主题图,每一个练习,都要去想想为什么,理解编者的意图,发现存在的意义。

教材是专业人员编写的,作为教学例子,里面包含着诸多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只有脚踏实地一一追究,才能品出里面的奥秘。

2、以整体视野,寻找教材的内在联系、脉络,做到“见木又见林”,既研究“一课”又关注“全盘”。

(二)解读要有研究的态度,怀疑的精神。

(三)鼓励合理的个性解读。

(四)解读要突出学科特色。

(五)解读流程——开放联动

1、个体研读

前期工作:首先对教材进行整体梳理,有一个宏观视野,按内在体系,关注整本教材乃至同类课型整个小学阶段教材的纵向脉络。

解读策略“四看,三想,两对比”。

四看”―――指看课标(看指导纲要),看教材,看教参,看教学资料。

三想”——指想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想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想教学方法及实施策略。

两对比”——指对比新旧教材、对比教材的原著与改编异同和意图。

2、专家引领研读——以一个年级的教师为一个群体与专家“面对面”。

3、集体汇报——展示研读成果,实现成果共享。加强前后联系、衔接反思,这样互动面大,交流彻底,效率高。

(六)深入解读教材的预期效果

1、不仅明白课程目标在教材中如何实施,同时通过对各单元教材的分析,弄清各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内在逻辑关系,搞清各知识板块的起始点和发展方向,梳理出知识网络图。方便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和能力的内容,又方便从局部去理解各板块的构成。

2、教材的背后是学科教学规律,读懂一套教材就是读懂一个教学流派、一套教学主张。

3、改变教材观,尊重但不局限,加入智慧,平等对话。

教材解读是一段生命旅程,读的是教材,谋求的是专业化发展。教材解读是集体智慧的积累、延伸,是辅助年轻老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三、追求“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是要了解学生的生长点。课前不仅要研究和开发学生前在的经验资源,包括知识经验的激活和生活经验的利用;而且要研究和开发学生潜在的可能资源,包括各种可能状态的估计和学习困难的分析;还要研究和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包括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差异分析。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概括为“学生已经有什么?还缺什么?教学要提升什么?”,这样的学情研究越具体,教学对于学生就越能够体现针对性和发展性。

二是设计学生生长的台阶——“三放三收”

在了解学生生长起点的基础上,教学要为学生搭建起拾阶而上的生长台阶。为此,可通过“三放三收”的台阶设计,形成围绕大问题而展开的开放和弹性的互动格局。

三放三收”的内在联系与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是以大问题设计为前提,而且问题之间及问题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要具有开放性、关联性和递进性;

二是将大问题重心下移地“放下去”,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包括把学生学习的困难、障碍、差异等都开放出来,呈现出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状态;

三是将学生生成的不同信息和各种资源“收上来”,为下一步形成生生和师生的互动提供资源;通过“收”的层次性,来实现教学过程的推进和学生认识的提升。

三是教师的引领培植促进学生生长。

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动起来了,教师要作出更高水平的“动”,充分发挥教师引领、培植、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

课堂教学通过以上的互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生成性:

其一是学生基础资源的生成,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点拨,鼓励学生尝试,打开学生思路;另一方面要注意资源的价值判断,及时捕捉回收资源。

其二是学生认识提升的生成,教师要有资源类型地辨别意识,如果是半成品的资源,可通过串联加工的方式把不同学生资源综合起来,促进生成;如果是方案性资源、结果性资源或差异性资源,可通过并联比较辨析的方式促进生成。

以上两点是教学互动生成的底线要求,要通过师生之间有机交互作用发挥的方式促进学生生长。

其三是学生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的生成,教师不仅要注意体现课与课之间在学习方法上的沟通关联,而且要注意体现环节与环节之间在逻辑上的过渡关联,还要注意体现正向与逆向之间在思维上的转换关联。这种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的生成,是教学互动生成的高标要求,要以综合融通地方式促进学生生长。

 

 

附:

《基于预设与生成关系下的教学设计表》

姓名:

学校:

年级:

课题: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l  该教学内容所处教学单元或长段的知识结构分析

l  该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分析

l  体现教育价值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材处理情况说明

2.学生分析:

l  学生对于所要学习内容的已有经验分析和个体差异

l  学生对于所要学习内容的各种可能与困难障碍分析

l  学生发展的需求和对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的估计

二、教学的具体目标

建立在上述两个分析整合基础上形成的可观察、可检测的具体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放式导入

教师提出有可能调动不同学生基础性经验和启发学生思考的大问题,教师需要设计:

1.如何“放”下去

2.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教学资源

3.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

4.怎样促进生生,师生互动

5.应对学生各种可能的方案是什么?

6.思考如何“收”的有层次?

根据大问题,学生积极投入思考,开展交流(倾听,补充,发表不同观点思路与方法)

 

 

 

 

 

 

 

 

 

阐述这么设计的理由,即体现了哪些认识和追求,设计背后的理论支撑又是什么,等等。

核心过程推进

核心问题域的生存与展开

教师对上一环节中生成的资源做出梳理,形成新的问题,同时需要设计:

1.问题之间是否有内在关联?

2.问题的思考是否有递进和提升?

3.如何形成生生,师生的互动?

4.如何放收合理,自如,有效?

学生主动参与核心问题的形成,根据需要开展不同形式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开放式延伸

总结提升与内容延伸

1.是否注意概括性的总结?

2.是否注意学习方法结构提炼?

3.是否注意评价和反思质疑?

4.是否有多角度多层次拓展?

读学生提出,有助于提升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任务







当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以“有向开放”“互动生成”的“生长性”来推进课堂教学,努力形成从“知识立场”到“学生立场”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从“封闭替代”到“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过程观,从“点状割裂”到“整体关联”的课堂评价观,从而打造“互动生成”的高质量课堂样态。

四、磨课——同心同德、群策群力

首先我们要组建一个多元主体的磨课团队。每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都离不开名师引领——深刻领悟内涵,保证研课方向的正确性;骨干谋划——寻求教学策略的支持;同伴助力——群策群力,走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道路。

磨课流程:

环节一:拟制磨课计划。讨论确定研磨主题、内容、目标,搜寻相关资源,寻求理论支持。

环节二:基于个人经验备课,发布教案。团队成员对教案跟进评论,开展备课阶段研讨。

环节三: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发布教案。

环节四:执教者上课,团队成员和非磨课团队成员观课。

环节五:召开课后评议会,针对上课存在的问题逐一研讨,执教者说课和实践反思,调整修改教案。

环节六:执教者进行实践反思后的备课,并提交讨论。

如此循环往复的六个环节,预设——实践——检验——分析——调整,一遍又一遍地打磨,整个研磨过程累并快乐着,获益的不光是执教者本人,整个团队的参与者都受益匪浅。

五、细节决定成败——上课前的细节准备

    1.第一课时别指导过度

上公开课,特别是评优课之类的课,一般都会借班上课,而且语文学科的公开课多为第二课时,这时需要带班老师帮忙提前处理第一课时,一定要和带班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把你的预习要求准确地告知对方,但又要注意,千万别让带班老师指导过度,否则等你正式上课时就显得假了,课堂的生成不自然,课也难以出彩。

2.  课件提前安装调试好,并要完整地运行一遍,以免因格式不同等原因出现故障。同时要预设万一课件无法播放的应急预案。

3.  课前谈话有讲究。课前谈话是预热阶段,话题要精心设计,要和本课学习有关联,最好能激发孩子学习本课的欲望,避免常规式、雷同式的谈话方式;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5分钟内;语言幽默风趣最好,以缓解师生的紧张情绪,但也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有时,一段优美的文字,一个精彩的小故事,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哼唱,一个小游戏,猜个小谜语......都能把孩子带入上课的状态。

六、正式上课——要“目中无人,心中有学生”

记得我校数学特级教师胡克其老师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告诉年轻老师说,上课要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学生”,怎么理解?“目中无人”即上课时,不要去顾及来听你上课的老师、评委等,要当他们不存在,更不要因为有老师来听你上课而紧张。“心中有学生”,即你上课时要发自内心真诚地和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交互起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忘情于课堂,真实地为学生而上课。

心平气和,从容大气。初次上公开课,紧张情绪是难免的,深呼吸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打开话匣子建立和陌生孩子的联系,与孩子交融起来,为下边的教学内容作铺垫。

行课过程不走教案。很多年轻老师上公开课,都喜欢把教案上的每一句话背得滚瓜烂熟,上课时往往一句不落地为走教案而上课,这是上公开课的大忌。把教案牢记于心,生怕忘了台词,忘了精妙设计的亮点环节,只关注教案,往往失去了学生,未能捕捉到学生的生成资源,结果整堂课教师的教学机智没有了,课堂看不见学生的生长感,这样的课设计得再出色,只为了走教案,也会黯然失色。最好的办法就是,背熟教案后,丢开详案,清空大脑,记大环节,这样才能在课上游刃有余,上出一堂精彩的公开课。

关注“人来疯”孩子。我们发现,课堂上爱出风头的孩子往往能让课堂更出彩,更真实,这类孩子胆子大,不怯生,思维活跃,关注这两三个孩子无异于为公开课锦上添花。

朗读,公开课最动情的武器。教学设计时我们过分地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感,却往往忽略了朗读,殊不知,精彩的朗读往往是一堂语文公开课吸睛的法宝,很多老师课堂上真情的朗读演绎,往往令人为之动容。朗读和粉笔字都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抑扬顿挫,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和风细雨,练好朗读会让我们的公开课充满无尽的魅力。

课堂机智,灵动课堂的需要。面对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有时老师会沉浸在师生美妙的对话里,往往被学生纠缠,忘记了课堂节奏。此时,一定不要恋战,该抽身时立即抽身,毕竟公开课的时间有规定,超时会被扣分;与踊跃发言相反,有时公开课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一直没人回答,俗称“冷场”,此时,老师切记不能着急,转换一下语气,降低一下难度,变挖坑的标准式答案问题为有多种可能性的开放性问题,给学生解围,也为执教老师自己解围。

现代公开课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讲究的是在课堂上的互动生成,是原生态的平实之课,更是有研讨价值的研究课。

七、课后反思

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开课后的反思比平时的课堂教学反思更有价值,课后一般会有专家教师从多维度对这堂课作出评价,这样的评价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打开我们思路,将我们的课堂教学带向一个新的高度。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愿与你们同心.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