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让德育渗透教室里的每一寸天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育人的目的,让教育像呼吸一样自然,用课程“养”人。

 

众所周知,一所学校的品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活在其间的一间间教室的品质决定的。而这一间间教室往往就是决定每一个生命故事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它包含了我们论及教育时所能想到的一切。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孩子们每天不同的经历,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德育”让德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通过“做”来培养孩子的品格。怎么“做”呢,以下是蒲公英班的一些做法。

一、聚焦目标,定位班级德育目标。

小学是所有素养的奠基、起步阶段,而小学德育重点解决的是“必备品格”这一目标。作为东辰学子身上应该具备怎样的品格,才能实现“中国灵魂、世界眼光”这一目标呢?

基于此,遵循学校办学目标,结合东辰二小实际情况、孩子年龄特点,蒲公英班在开学就制定了小学阶段的班本德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独立”——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学会自我担当;

“能干”——培养孩子的进取心、求知欲;

“关爱”——培养孩子的爱心、公益心;

“优雅”——培养孩子守规则、知礼仪。

二、    基于生活,确定班本德育课程实施内容。

我们综合利用所有可用的教育资源,并将其进行适当的有机整合,把生活中的一切华丽碎片编织成更有教育效益的整体,促进学生生命的自由舒展与成长。挖掘教室的每一种资源,建立班级微课程文化。

比如在一年级的时候,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我们搜集了一年级初入学时,孩子生活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害怕与父母分离不愿住校、不会健康的用餐方式、做事拖拉、不会整理书本物品、不会文明如厕、没有时间观念、喜欢强迫别人遵循自己意愿、乱扔乱丢、不会洗手、上课不进教室等十几个核心品格在低年级孩子身上的外显行为。每一个存在的问题或行为,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品格教育的契机和平台。我们将这些行为与我们的班级目标点对点衔接,确定一年级习惯培养系列班本课程内容:

独立——会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整理书本物品、坚持住校不哭闹、会上厕所

能干——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敢发言、能写漂亮的铅笔字、能担任班级服务岗并履行自己的职责

关爱——不和同学打架、主动关心需要帮助的同学、能交5个以上好朋友、不浪费食物、能做合格的“植物家长”

优雅——会排队、上课坐姿端正、健康正确方式用餐、衣着美观得体、会问好、会微笑、会弯腰

随着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形式,将这些内容形成序列、规范化,以课程的形式进行实施。目前,我们初步实施了以下课程:

1、蒲公英节日文化课程。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以时间为序列形成班级隆重的活动、仪式。

2、蒲公英学礼仪课程。整合世界各国就餐、着装、待客、交流、乘车等十几种礼仪规则,于每天的德育课进行专题场景体验式学习。

3、蒲公英美德故事课程。从一年级起,我们坚持每天讲一个美德故事,用故事代替空洞的说教,用更温润的方式实现育人的目的。

4、蒲公英10分钟品格微课程。这也是所谓的“实时德育”,每天定时小干部总结、评价当天班级时事,及时引导。

 5、蒲公英电影课程:“我们给儿童一个怎样的世界,世界就会给我们一个怎样的儿童”,老师们为儿童选择电影,就好比为儿童选童书一样慎之又慎。除了“看什么”,“怎么看”也很重要。电影课程的范例,分三个步骤:①快乐看电影,②开心聊电影,③趣味演电影或画电影。老师在坚持保证电影课程带来快乐的同时更加关注儿童的发展,积极培养他们智慧、勇敢、正义、坚韧、探索、责任等人格品质,引导他们做一个理解世界的人、学会生存的人、有梦想的人、懂审美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建设新世界能力的人。

  6、蒲公英生日课程:隆重对待学生生日,它体现的是我们对每一个独一无二生命的高度关注。班主任在学生生日当天早晨,利用晨诵时间站在讲台中间,用集体诵诗的形式为这个学生量身定做属于他,有他名字的一首生日诗。

 7、“蒲公英”植物园生命课程。

针对我们寄宿制学校孩子害怕与父母分离的不安、恐惧问题,我们以植物园建设活动为载体,开发了“蒲公英班植物园课程”。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将各学科知识、必备品格目标进行整合,以活动为载体,给孩子建立一个新的“家”,让他们体会当爸爸妈妈的感觉,将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小种子上。唤醒孩子内心的关爱意识,并适当加入“写宝宝日记、量身高记录、数叶片、制作植物身份证”这些趣味性强的活动,引进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让孩子的环保意识、科学意识、学会坚持等美好品格在此也得到萌发。

我们的植物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植物园课程风景线一:那些性格孤僻、焦虑的孩子,通过活动变得开朗、活泼。每天下课对着种子讲悄悄话、背古诗、唱歌、教英语等对植物进行“胎教”,为了照顾这些“宝贝”各种新点子层出不穷,往日皱着的眉头终于得到舒展。

植物园课程风景线二:下课疯跑的少了,孩子们的课间呈现一派新的生机,三个一群、五个一团要么研究如何养护植物,要么一起给种子浇水施肥。一批批环保达人、园艺爱好者初现风采。

植物园课程风景线三:孩子们每天晚餐后都兴致勃勃地拿出《宝宝日记》记录植物宝宝的成长。从孩子们的日记中,我们发现孩子们也和种子们一样,不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观察能力一每天都在悄悄“生长”着,从关注几片叶子、几厘米高上升到关注天气、温度、季节、学校活动······

植物园课程风景线四:分享、展示会上,孩子们个个捧着自己的“宝宝”,虽然有的已经枯萎,有的生机勃勃,但是每个孩子分享自己的体验过程都是滔滔不绝,满眼都是对植物的呵护和怜惜。一本本精美的绘本《植物宝宝日记》正式出炉,那些种植的过程历历在目,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深深感悟。

在我心中,课程它不应该是什么高大深的理论,而应当是和孩子长在一起、生在一起,有孩子的地方就应该有课程,而这些微“课程”是我们对教育的一种郑重的态度和追求。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事事皆可“课程化”。穿越那些形形色色的课程,教室里的每一寸空间都发生着奇妙的变化--团结、协作、创新、上进的种子在就这样教室里生根、发芽......世界眼光、中国灵魂在孩子心中慢慢生长。

教育是唤醒的艺术,德育更是需要孩子切身的体验,才能真正地让好的习惯、好的品格在孩子身上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