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是小学审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载体。反映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的故事可以促进小学生精神和个性的成长;幻想奇特的童话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想象;优美的儿童散文可以陶冶儿童性情。增进其美感体验….各种文体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小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趣味的培养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就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现状,课标要求,教学策略,教例分析以及自己设计的教学设计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 小学语文教材 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儿童文学作品编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资料可查,儿童文学在小学教学现状存在地位认识不清,教材编排结构不合理,教师不够重视,教师不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不与现代新媒介联系教学,不注重学生的兴趣等。因此笔者就儿童文学在语文教材中存在的不足,对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现状、新课标要求、教学策略、教学实录、以及自己备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揭示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做出解决办法。

一、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一)老师对儿童文学地位认识不清

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里,儿童小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很容易被他们接受,并帮助他们成长小说,同时它应该有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童话是古老的文学风格,它是一种强烈的色彩奇幻故事儿童散文短少,文情并茂,以真实生活为素材,真实地反映感情生活心灵体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掌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还处于矛盾状态,一些教师在教授儿童文学作品时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特点和儿童心理特点,而是站在成人的立场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生硬的解读,有时甚至出现解读错误。如一位教师在教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时,问学生:“快要过年了,小猴把土地爷爷送给他的一袋麦子种下了地里,你们有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学生不知所措。教师解释道:“快要过年了,说明已经到了冬季,怎么会种麦子呢?”显然老师错误的解读了这则童话,将童话的真实等同于生活的真实。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度重视灌输道德,如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必定要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因此,很难引导学生学习儿童文学,有悖于儿童文学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二)不够注重学生兴趣和利用新媒介载体

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学习时代,来自社会压力,家长的殷切期待学生的好成绩同时,老师、家长都不再追求课文中学生的兴趣,老师一味的讲授课标要求的重点课文,忽视学生学习儿童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在部分偏远农村学校仍然存在老师针对部分儿童文学作品只在上课时一带而过或者课下完成学习。让学生体会不到文学作品带来的审美体验,和美的享受。随着网络时代的更新,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电影为代表的新媒介有着强大的互动功能。部分老师和家长们也有忽视新媒介载体可以带来加强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生命力,扩大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面,没引起足够重视。

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课标要求  

儿童文学是六,七岁至十一岁的早期学龄儿童阅读,帮助他们成长的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正是学生学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但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儿童文学的特点是主题单一、情节生动、人物鲜明,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他们在小学有六年时间,比起婴幼儿时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强,比起初中阶段学习时间更长,可以说把儿童文学放到小学语文课程中考虑有其合理性。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都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在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选择的课文内容应本着挖掘孩子的兴趣而进行,能够让学生为主体,引导儿童的学习方向,启发儿童的思维,真正地做到“发现儿童”。

我们以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谈谈儿童文学中体现的教学理念。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原则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指导性建议:

(一)教学目标

在学段目标中指出,1~2年级为第一学段,学生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学会汉语拼音,能准确地拼读音节。阅读:通过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综合性学习: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以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想或意见等

《小蝌蚪找妈妈》,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课文中连续的插画让学生简单易懂显得亲近。容易让孩子具有可接受性。也给学生们描述小蝌蚪变化的过程是变成一只青蛙。虽篇幅短少,内容简单易理解,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利于学生学习。课文安排在第八单元里,安排在这一单元的原因,它集中体现了课标要求,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学生学会去探索,去发现的教学理念。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通过文中标注的拼音学习汉语发音、学习新的生字,朗读过程中学习说话、说普通话和练习口语交际能力。并且课文的内容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认知表达能力,使学生在第一学段具有识字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都完全符合课标中的教学理念。(二)教学建议

《义标》中指出: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力求体现语文的实用性和全面综合性;注意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识字,写字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地位,是第一学段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学习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让学生能树立环保意识,教育学生要保护有益的动物。陶冶她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在学习课后生字的同时,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配合。让学生学会随文识字。让学生体验到人物的感觉,能正确读出相应的感情语气。并教会学生在课文中学习“你好,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

(三)教学原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面世以后,加速了小学语文课程的转变,儿童文学以其多方面的功能、鲜明的儿童特点及饶有趣味的儿童情趣受到语文课程专家的重视,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在小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得到了重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又一次实现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大量选取童话、儿歌、寓言、儿童散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这些作品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并成为构筑他们精神世界的基石。《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老师应采用启发性原则以讲故事的形式,连续插图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以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感受童趣、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里有着非常重要地位,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关于教学生儿童文学,我们应该着眼于儿童文学的特点,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丰富课堂多元化形式,让儿童文学贴近学生生活探讨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在讨论小学儿童文学教学策略之前,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小学儿童文学的概念和范围。“儿童文学”的基本概念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含义儿童文学是一个通用术语,是各类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的统称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儿童文学的文学作品是适合孩子并被他们所接受的文体;儿童文学是各种功能和美学价值的总称,具有知识,娱乐,教育等价值;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总称。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儿童文学的认识不断深入,儿童文学的内涵日益丰富和明晰。

(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原则

1.立足教学文本,拓展课外知识积累,循序渐进。

七至十二岁的少年儿童是思维启蒙阶段,他们需要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儿童文学教学过程中应以课文为基础,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让学生这个知识窗口,了解更广阔的未知世界。一旦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对未知的探索精神的世界,那么在未来,在学习课文的儿童文学作品时,使学习更具有循序渐进性。

2.关注特色语言,体会童真童趣,富有启发性。

儿童文学最大的语言特点就是具有丰富有趣的语言。丰富有趣的语言是孩子们的想象力,思维,情感等心理状态在文学作品的集中语言反映。这种语言特色的儿童文学是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在感染艺术中受到重要影响。在教学生儿童文学文本时,教师不必急于解释的语言特性,修辞知识,但应该让学生阅读和记住更多的描述性语言,自然的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想和情感,使自己的思想和作家的思想能在情感上共鸣,从而能启发学生。

(三)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

1.重视儿童文学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指七至十二岁的少年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发展下,他们开始在学校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教育,学习逐渐成为学校中主导生活。小学生在学习思维上,仍然对图文都具有形象性。而小学生的注意从有意识的注意力逐渐从无意识注意发展,但直观的,具体的事情还是比较容易获得他们的注意。例如人教版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中丰富的连环插图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迅速增长,在图画中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情节,让学生充满想象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收获保护动物,陶冶大自然情操的感情上,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感情有了进一步发展。再如《棉鞋里的阳光》小峰通过看妈妈给奶奶晒被子,因为妈妈说被子里有棉花,通过阳光的照射,被子会暖和,小峰则也把奶奶的棉鞋也晒了。通过阳光钻进了棉被,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同时因为母子俩的孝心也温暖了奶奶的心。“小峰说,奶奶的棉鞋里有好多阳光”由于儿童口语化的融入,通过内容的有趣性、人物的形象生动、语言的儿童特色都是儿童文学作品符合小学生心理需求的内容,无可避免地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资源。由小峰的趣味语言回答让我们知道中华名族传统的孝顺品德。

2.丰富课堂形式,让儿童文学贴近学生生活,拓宽生活领域。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通过小学儿童短文作品举例,例如《棉鞋里的阳光》小峰家里发生的是一件平凡而普通的小事,却富含深厚的意蕴。儿童文学本就是小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佳伴侣,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儿童文学带到生活中来,让儿童文学贴近学生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感受到爱的力量。老师要认清儿童文学在小学阶段的作用,并改变上课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为了丰富课堂的形式,应同时结合时代的要求与新媒介联系起来,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课后的电子课本文化也会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多样化的学习,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对学生的语言和写作能力的了解,能提高教育性和审美性的统一要让学生多读、多演、多想。读,可以体味文学的语言美;读出情感美。演,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互动开展表演亲情课。想,引导学生想象思考,通过讨论童话的内容,使他们认识到,通过语言,通过文学童话的形象传达作者的情感美。经过这些活动, 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文学的童话情节的美丽,表达美,也帮助孩子们有丰富的词汇量,锻炼技能,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力思考,锻炼学生在学校学习各种能力。

3.加强课内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的进步。

为了加强课内外阅读的联系,在本节课学习了《棉鞋里的阳光》让学生们在课外看莫怀戚的《散步》课文。体会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班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主题活动如:“尊老爱幼,从我做起”、孝顺、传承文明读书活动、征集主题书籍活动让学生们提高阅读热情、发展阅读能力。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育的教化和塑造指导作用,还要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的独特价值,并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当的价值观引领和指导,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孩子在活动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五、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例举例

(一)《我的爸爸叫焦尼》教学实录

    在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负责的对学生科学阅读教学,激发阅读兴趣,让儿童掌握阅读兴趣方向,增加有趣的内容,赞赏孩子,鼓励孩子,使儿童得到正确的阅读回报。窦桂梅《我的爸爸叫焦尼》公开课课堂实录 采取新颖特色的绘本教学。绘本教学的优点是不仅让儿童学会阅读,也让他们学会观察和思考。由于画面的认识,这是激发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激发孩子们体验到内心的真实感受。窦桂梅老师的绘本教学采用以情触景的教学方法,采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导入,以景促情,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主题。窦桂梅老师采用《我的爸爸叫焦尼》与其它的绘本一样,也是把图像作为重点,文字起辅导作用。文字因为简洁,换用学生的话说是“简单枯燥”,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单亲家庭的故事,因为和爸爸不住在一起但共度一天的小事。小男孩狄姆在五个不同的场合,对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说同样的话语: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在即将启程的火车上准备离开的父亲,也对同一车厢不同的乘客们更自豪的宣布: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的名字叫狄姆。这样令人感动的场景让人羡慕不已。故事最后的结尾因为没有美丽的文字表达,只有孤独的妈妈搂着狄姆深深的看着远方……但这样简练的文字,窦老师用她精深的学科专业素养、高超的语文教学技巧、艺术化的学科教学语言,情感式的融入,让我们知道绘本和绘本教学可以是: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让学生可以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情感的力量!全面感知到课文的情感力量!

(二)《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课文的阅读,能认识6个生字并理解。

过程与方法:正确、有感情的熟读课文,熟悉整个童话的脉络。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三个男孩的幸福,引申现在,明白幸福的意义。

2.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理解,和课堂的演绎明白幸福是通过劳动,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3.教学过程

导入语:

孩子们,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有盲人叔叔行走,电视上看到的残疾运动会勇敢的大姐姐、大哥哥们比赛,这时,我们就会感慨,我们多幸福啊,我们有健全的四肢,积极的思想,聪明的头脑。幸福的定义这么简单吗?你们认为的幸福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课文中的三个小主人公是怎么理解幸福的?

先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同学们通过拼音生字注解初读了课文后,看看哪个孩子可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故事大概然后讲给我们听听。(抽两、三个学生代表讲出故事概况,老师补充)。

再读课文,把握课文细节

然后和同学们分析十年前三个男孩发生了什么事情?十年后呢?(通过十年前后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他们做了哪些事情?)

抽问学生男孩们做的什么事情让他们感悟了,他们发现了什么?(通过引导,让学生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并体会。)

品读课文,揣摩课文寓意

让学生回答你觉得主人公幸福了吗?为什么?如果换作你们自己,你们又有什么想说的了。(让学生畅所欲言理解自己认为的幸福)

演一演,从实践得出幸福的含义

让学生来演一演三个男孩幸福的理解。(医生,农民,大学生的演绎让学生体会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让别人幸福,自己也幸福。)

写一写,让学生再体会幸福

通过课文中有一个神秘的智慧女神,学生都会产生好奇,她是引导我们走向幸福的智慧女神。孩子们,现在换做你们是智慧女神,你们想对十年后的三个男孩说什么,接下来,让同学们一起分享读读。

课后作业:回家问问爸爸妈妈,邻居或者在放学路路上碰到的清洁阿姨,保安叔叔,等等,问下他们理解的幸福是什么?写下来,不会的字用拼音注解。下节课抽同学上讲台与大家分享每个人对幸福不一样的理解。

课后反思:《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略读课文。这个单元讲述是中外童话单元,通过学生们对童话的阅读,了解故事概况。理解文中蕴含的启示。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新课标提出的让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合作学习。通过演绎和书写了解幸福的含义。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经过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具有思维可逆性,但是他们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靠熟悉的材料和背景。利用这一优势特点,让学生参加表演,换个角色体验,体会出对幸福是什么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朱冬梅:《小学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之我见》,《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期刊论文,2014年第14期;

2.许湘云:《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论文,2009年第2期;

3.侯慧庆.《儿童文学研究成果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2011年第10期;

4.方惠珍、盛璐德《小蝌蚪找妈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6.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7.刘永康:《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8.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