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大家的》情境体验式教学初探

绵阳市花园实验小学 陈静

摘要: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大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其内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这些是大家的》以“公物”为主题,其教学环节旨在借助情境体验式教学,通过对公物保护方法的认知以及行动实践,帮助学生形成爱护公物的意识,让学生学会爱护身边的公物,继而能切身感受到教师所讲的道理。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公物”;情境体验

一、情境体验,德育育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主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懂得一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情境体验式教学是在二年级学生低龄化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情境中的氛围,以此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以情境体验式教学为切入口,将传统意义上的说教道理,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内心感知,充分理解教学内容。这种体验式教学不仅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方法呈现。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运用情境式体验,可提高老师想要达到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这些是大家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出现在主题为“我们在公共场所”的第一课。《这些是大家的》第二课时围绕“公物”展开了我和公物的故事、我的调查、爱护身边的公物三个环节的讨论活动。“公物”主题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式体验教学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方法指导。

二、《这些是大家的》情境体验式教学

(一)视觉感知,身临其中

  视觉冲击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最快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刻间,而有趣的动画式视频又能将课堂氛围转变为轻松诙谐的情境现场,利用二年级孩子对动画视频以及“讲故事”的兴趣感,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中,首先设定一个观看视频式的情境式体验,让学生利用视觉冲击感走进情境,观看“公物们的悄悄话”,感受“公物”的“不开心”。

视频故事讲述如下: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3年2班的安安和涵涵很早就来到了教室里,咦?是谁在说话?只听一张桌子说:“你们看,我多干净,我的小主人很爱护我,我很喜欢我的小主人。”一旁的椅子哭丧着脸说:“我的小主人总坐在我身上摇摇晃晃的。”一旁的门忍不住插话到:“我的身上到处都是脏水印子,昨天就在昨天,有几个小朋友还踢了我一脚,到现在我的身上还疼呢。”后面的黑板说:“昨天,亲爱的王老师刚给我换上了新衣服,可今天就被擦掉了一块。”“嗯,这么说我可幸运多了。”一旁的拖把说到:“每天,小朋友用我拖完地都要给我舒舒服服的洗个澡。”“哎,本来我应该站着和你们说话的,现在我只能躺着,我多想站起来伸伸懒腰啊。”听到这里,安安和涵涵想起来自己平时的一些行为,不觉得红着脸,低下了头。

随着故事的讲述,视频中也相继出现了对应的卡通画面,学生在聚精会神的观看着“公物”的悄悄话时,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教学环节中的情境画面,学生进入到“公物”的世界时,就已将公物当做了有着生命的“伙伴”,而不只是物品。将《这些是大家的》的直白无味的课堂导入转变为动画故事讲述,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趣味,更为快速地进入到课堂环节中。

(二)角色扮演,感受情境

当学生初步进入到情境体验中后,他们的情感已经开始被渐渐唤起,此时,教学环节将“调查身边的公物”置于视频导入环节之后,将情感氛围推送到新的共鸣点,这一环节设计如下:

教师先示范汇报自己调查的公物使用现状,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分享:

(教师头戴一个哭泣的卡通表情包头饰,向学生“倾诉”自己的伤心故事,同时ppt上同步展示当前被破坏的公物图片:)

“我是一个伤心的安全出口标识牌,你们看,我这里都破了。昨天大课间的时候,有两个小朋友在走廊上玩耍时不小心踢到了我,到现在我的身上还疼呢,我好伤心啊!”

教师在进行角色扮演、讲述伤心故事的同时,将情绪、手势动作夸大化,让扮演的角色语言转变成导向性情感体验,继而让学生二次进行模仿。当学生在讲述自己调查的公物现状时,教师还需要在一旁利于言语情感帮其进入情境之中,带动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示例如下:

一个学生汇报调查的坏掉的篮球架:“我是一个伤心的篮球架,下课的时候,有些小朋友总喜欢用脚替我,你们看我的身上到现在还有印子呢,我好伤心啊。”

当学生的角色扮演讲述完毕后,教师继续进行情境式引导,比如:摸摸学生的头,安慰地说到:“我们的篮球架好难过啊!”与此相同,当学生汇报调查的公物是大家都很爱护的时候,教师也要进行情感引导,利用语言帮助渲染角色氛围,如带着开心的语气说到:“我们的公物好开心啊,瞧,它都笑了。”

(三)图片展示,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式汇报后,情境体验已经延伸至情感升华环节,教学环节便进入到了爱护公物的方法讨论之中。讨论爱护方法便成为了学生新的情境体验。为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学环节将小组讨论设计为爱护方法的情境式体验。此环节具体设计如下:

教师先固定五个学生常见常用的公物:课桌椅、清扫工具、门窗、绿植、班级图书,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公物,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也使得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当学生讨论完毕进行汇报时,教师便倾向性的将五种公物被破坏的图片依次展示,让学生在“看图说话”中进行方法汇报。

例如学生回答爱护桌椅的方法如下

“我们要轻轻搬椅子和桌子。”“不能在桌子上乱涂乱画。”“不能用小刀在桌子上刻出痕迹。”“要经常用抹布擦洗课桌椅子。”

由图入境,让学生将情感寄于图画中的被损坏的公物中,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感知,等到学生将爱护方法汇报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总结出爱护桌椅的方法儿歌:“不涂不画轻轻搬”。同理,借助图画的情感推移,让学生走进情境之中,教师再帮助引导,最后形成一首爱护公物的班级公物小儿歌:

(桌椅)不涂不画轻轻搬        

(清洁工具)经常清洗摆放齐

                    (门窗)轻开轻关不乱踢

                    (花草)勤浇水来不折枝

                (班级图书)及时归还不损坏

三、情境体验,促进学生进步和成长

(一)提升学习积极性,创设教学趣味度

     基于小学生低年龄段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不能过于程序化、呆板化。再者,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是关乎学生实际生活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学内容本身的生活化特点给整体的情境式教学便增加了可实行的力度。通过情境式的画面再现,可激发出学生的学习趣味,让学生更快、更主动地参与主题学习。在课堂导入环节时,有趣的卡通视频很快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课程主题自然而然的切入其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知本堂课的主题意义。另外,在讨论公物的爱护方法环节前,教学环节插入了一段卡通式的“课间韵律操”,这是一首轻松活泼、简单易懂的儿歌,其内容为爱护小椅子的方法,整首儿歌时间很短,大约一分钟左右,教学实施方案是师生共做韵律操动作,整体旋律和节奏感紧扣教学主题,这样的情境体验,能够把课堂趣味度推向一个高度,将其安排在整堂课的后半部分位置,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趣味性,又能将爱护公物方法这一环节巧妙的承接,为小组讨论做好铺垫。

(二)改善课堂氛围,增加情感体验

   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因其课程特点的特殊性,课堂很容易变成一堂间接性的“批斗大会”,这样的确能指出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上的缺点或不足,但对于学生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却达不到课程的教学目标,更无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情境体验式教学在《这些是大家的》导入环节和汇报调查环节中,一改往日的说教明理法,转而将卡通视频和个人陈述的角色扮演汇入课堂中,把“公物”被损坏的现象具象化为学生的视听感知,让学生试着站在公物的角度去思考公物的现状及损坏等问题。学生真切的感知公物被损坏这一现象,而不是简单的进行互相指责,更利于将一堂课升华为品德培养课。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儿童化自身的语言,让学生通过教师语言的引导来进入到公物的世界中。

(三)小组合作讨论,强化团队意识

团队精神是一个班级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在《这些是大家的》一课中,教师进行了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进行公物的爱护方法环节时,教师组织学生先观看受损的公物图片,进而将学生划分为四人一小组,小组进行爱护方法的讨论,具体为组内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公物,在小组中讨论爱护的方法,当其中一个学生说出爱护方法时,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可为其增添、删减,帮助对方归纳出最终的爱护方法。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升班级凝聚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正确引导学生融入到情境中。

(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低段学生正处于急于表达自我的时间段,尤其是涉及到自己身边的大小事时。《这些是大家的》一课中的主角,正是学生每天都在使用、接触的公物,因此教学环节将角色扮演贯入其中,学生的参与度也是非常高。而为了能更加真实的还原现象本身,教师根据实际状况又设计了不同的角色安排。例如:通过教师平时的了解和学生的调查,发现有的公物被学生有意或者无意破坏的现象,教师便设置情境,让学生扮演被损坏的公物,即为“伤心的公物”,从而让学生自述公物被破坏的过程以及公物的伤心情绪。这样,通过学生的扮演和观看,让学生认识到破坏公物为错误行为,从而对自身进行反思,更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角色扮演的重要性,而在教学日常中,教师也要懂得多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才能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教授,从而发挥情境式体验教学的优势,最终更好地达到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目标

四、情境体验教学环节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语言连贯度不够

   情境式体验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堂氛围中的情感表达,教师在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之中时,由于语言的连贯度不够,偶会出现重复啰嗦或前后承接不当的现象,这时,学生可能会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抽离出来,从而失去教学环节设计的意义。另外,在教师提问环节,有些问题略显得逻辑不顺。例如:当学生观看了“公物悄悄话”的视频后,教师首先问的是:“你听到了公物所说的哪些悄悄话?”而视频却是以“两位小朋友听到了公物的悄悄话,想起来自己的所作所为,红着脸低下来头”结尾,这样显得教师的提问与视频似有不连贯之疑。站在教学环节的连贯性角度而言,教师此时应该向学生提问两位小朋友低下头,心中所思所想为何更为恰当。

(二)情境体验完整性不够

  《这些是大家的》主要以爱护公物的方法为中心,在教学过程时,需要将认识公物、区分公物、爱护公物等体验环节连贯起来,才能真正达到情境体验式教学的目的。但在具体的实施环节,教师的每一环节中的情境体验略有相互割裂之嫌疑,导致课堂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情境体验,也使得学生的情感表达不能达到实际想要的结果。例如:课间韵律操以爱护椅子的方法结束,并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了实际的行动体验,即现场轻搬椅子,教师应以此为情境体验的基础,继续创设相同的情境,让学生总括出课桌椅的爱护方法,而不是暂停式的引导后,再次进入到方法讨论。

(三)图片选用恰当性不够

   由于《这些是大家的》注重学生视觉观察和切身感知,教学中选用了大量的图片作为情境创设的辅助,但部分图片选用不具有代表性,如:被损坏的门窗,学生看到的门窗图片没有呈现出被乱踢乱推拉的痕迹,所以学生在讨论这部分的爱护方法时,更多的只能借助已有的生活体验来找出爱护的方法。因此,典型的图片选择可以增强课堂情境创设氛围。为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做好辅助,这一部分还有待加强。

   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极具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积极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多与学生进行语言和情感上的交流,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及时解决,方能达到教学的德育目标。并且情境体验式教学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正确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张翠英.浅议小学“体验式教学”[J].发展导报,2019.

[2]刘惠珠.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2019(30).

[3]徐静.“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