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正面引导”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为例

 

绵阳市实验小学  张昕颖

 

摘要:孩子,都存在着各种“不完美”,而我们的教育则是引导学生逐步趋近于“完美”。小学低段正是儿童适应学校生活,树立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重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学生的“不完美”,应该以正面引导为主,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正面引导;正面示范;正面评价

 

孩子,都存在着各种“不完美”,而我们教育的目的则是引导学生逐步趋近于“完美”。孩子们会经历一次次挫折,逐步总结出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而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成为老师教育的助手,也是孩子成长的助力。基于本课程“生活性”的特点,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结合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因此,教师们呈现出的“一般”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的“不会”中,找到教育点位,通过教学,达成学生“会”的目的。

 

一、“一般”的教学过程不可通用

小学低年级段,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以及生活态度形成的重要时期。一、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也是在为这一目标服务。

以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为例,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是要帮助学生养成公共场所所需要的文明习惯。如果还按照“一般”的教学设计思路,那么,学生的“不会”都指向的是不文明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后造成的不良后果。老师们若是以这一类负面内容作为教学材料,哪怕最终能够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和一些已经“会”的学生,就变成了一个个审判官,课堂上批判意味浓厚。在这样的氛围中,已经有文明习惯的学生,会对做得不好的学生进行严厉地批评,甚至会一个比一个说得严重,极有可能在“指责别人”的优越感中愈加自负。一些行为习惯不“完美”的学生,他们并非因为心怀恶意而妄为,但在这种批判的氛围下,他们的内心会感到强烈的羞耻感,进而给他们带来痛苦。如果长期在这样的“批判式教育”“负面教育”中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学生心灵上的创伤会带来难以预测的后果,他们的成长一定会违背我们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而国家想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也难以达成。

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我们在低段《道德与法治》的日常教学中,可以选择正面引导为主要教学方法,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二、“正面引导”可用的具体方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写过一本书,《要相信孩子》。其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儿童的心是敏感的,这颗心可以吸收一切好的东西。如果教师能引导儿童向好的榜样学习,启发他们效仿一切好的东西,那么儿童身上所有不好的东西都可以不经任何痛苦地,也就是不使儿童心灵受到伤害,不使他们感到委屈地自然消失。[1]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在不受伤害,不感委屈的情况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就要在教学中尽量采用正面引导的方法。

基于《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两种正面引导的方式,可以帮助老师们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一是正面示范;二是正面评价。

(一)正面示范

教师在选取学生的生活素材,来作为教学资源时,尽量以正面的内容为主。如: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在导入的环节,可以播放没有噪声环境的视频,首先让孩子们感受到小点儿声,没有噪音的好,也好让一些比较吵闹的同学在不被批评的情况下,了解到自己平时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二)正面评价

教师应重视用赞赏、鼓励的方式,来评价孩子在课堂上的发言,或是他们对自己生活中行为的认识。如:在第11课《大家排好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课前已经能主动排好队进入教室的同学表示肯定,没有排好队的同学,也不需要专门批评。他们会在对老师赞赏的渴望中,提醒自己,要注意排队,遵守秩序。

三、“正面引导”的教学实践

了解到“正面引导”好处和方法后,我在在第9课《这些是大家的》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以“正面示范”和“正面评价”为主的课堂实践。

(一)第一课时的“正面引导”实践

1、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为了让学生区分私有物品和公共财物,我带了一本自己的书。当问到学生“这本书是老师的,你想要看,应该怎么办”时,学生回答“需要向老师借”。这个回答虽然与本课内容关系不大,但却反映出,这个学生平时懂礼,守礼。我及时抓住学生表现出的好的行为习惯,进行正面评价,而其他孩子,不管之前能否做到,至少已经在心中明白了:用到别人的私人物品时,需要向物品的主人借用。

2、当孩子们了解了公共财物和私人物品的区别后,我又出示了一组教室的照片,让孩子们在其中寻找教室里的公物。在我选择的照片里,近景拍摄的公物,都是干净、完好的:讲台上的粉笔摆放整齐;垃圾桶套好了垃圾袋,周围没有扔出去的垃圾;饮水机也干净,没有积水和污垢……全景拍摄的照片中,公物摆放得整洁有序:教室的桌椅,卫生角的清洁工具,书架上的图书,窗台上的植物,无一丝凌乱。选择这些展现“美好”公物的照片,给了孩子一个正面示范:公物应该是像这样,完好的、整洁的。

3、在大家了解了公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后,我带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书桌给大家学习带来的方便。学生也顺势表达了对书桌的喜爱,进而产生了爱惜的情感。有了情感做铺垫,我及时引导学生分享一些保护书桌的方法。学生发言后,我对他们的做法进行表扬,同时也追问其他孩子,能否做得一样好。通过正面评价,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榜样的正面示范中,教会了大家,爱护书桌应该怎样做。

4、第一课时的最后,大家即将离开教室。此时我还询问了孩子们,离开座位时,应该怎么做些什么来爱护桌椅。同样可以通过表扬正确的行为,来告诉所有孩子,我们应该把桌上的东西收拾好,把椅子推进桌子下面,并带着孩子们一起做一次。等大家离开教室后,空无一人的教室看起来整洁、有序。

(二)第二课时的“正面引导”实践

1、第二节课之前,在我的安排下,学生去调查了解了校园公物现状。根据学生的调查结果,我在课堂上主要聚焦被保护得很好的那些公物。教学时,在课件中出示完好的、漂亮的公物照片,问学生是怎么把公物保护得这么好的。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是一个保护公物的方法,都是一次正面示范。老师对正面示范的正面评价,不仅能让做得好的孩子继续爱护公物,还能引导其他孩子向榜样学习,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2、然而,校园里难免会出现一些已经损坏的公物,这一板块,我们切忌问学生:这是怎么造成的。因为这个问题,只会让学生的反馈集中在“如何破坏公物”上,更有可能会在学生的发言中,出现某个同学的名字,后果,是每个老师都可以预见的。所以,这样的批判式教学我们要尽量回避。如何能将其转化为“正面引导”呢?老师可以问学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已经受伤的公物呢?”那么学生分享的内容必然是补救的措施和保护的方法,每个孩子,都在向着“美好”的过程中,学会了保护公物的方法。

3、最后我会结合学生分享的保护公物的方法,总结出一首儿歌。每一句都是一个爱护公物的“正面示范”。整堂课下来,即使是“不会”的同学,也“学会”了爱护公物。学到了方法,行为上有了变化,既没有收到伤害,也没有感到委屈。曾经身上不好的东西,就这样自然地消失了。

 

这一次的课堂实践后,我认为在小学低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特别是以“行为习惯养成”的主题课堂中,“正面引导”的教学方式是有效的,是充满温情的。孩子们在这样充满正能量的课堂中,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成长。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0-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