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思考

十二中  贾敏

摘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社会实际,学生和家长都追求高分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长的限制很难做到二者兼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区分主次,有所取舍。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能力培养   区分主次

一、初中学情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形成的关键阶段。现代科技、自媒体的发达,使得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简单,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繁杂多样,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七年级学生刚刚离开小学,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差,是非观不够完善,且处于青春叛逆期,这将导致学生极易模仿不良行为,影响其未来的长远发展。那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应当做好“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结合社会实际来看,近年来我国将爱国教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今年的抗美援朝70周年,让全国上下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我国的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这一点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体现的尤为突出。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培养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应试需要

虽然新课标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参与中考,成绩计入总分。为了取得更高的分数进入一个好的高中,学生和家长更追求分数的提高,由于各种因素教师在教学中也会更多的侧重于答题技巧的培养,分数的提高。并且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应注重对学生答题能力、政治素养的培养。综合各方面而言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迫切的。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部分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陈旧,为了应付考试,追求高分,将课堂变成教师个人的“一言堂”,将知识点罗列,学生只负责死记硬背。这就导致整堂课的氛围死气沉沉,缺乏教师的讲解,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没理解透彻就不会融会贯通,不会融会贯通就不会灵活运用,最终导致学生成绩始终不理想且学的很痛苦。还有部分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标要求,将课堂几乎放手给学生,一开始就列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书上找,找到就请学生起立回答,其他同学做好勾画。这样一堂课就完成了,且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是问题在于,整堂课教师没有起到主导作用,这同样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停留在表面,没有办法消化理解。所以,想要均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应试能力、学科素养的培养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是非常必要的。

2. 学科性质。初中道德与法治对学生素养的要求很高,一道大题,可能同时要求学生的审题能力——审范围、审方向、审主体等,要求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材料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这对初中生而言是很难做到的。并且道德与法治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新,对于各种信息要求及时更新,尤其是实时政治在中考中也会占一定的比重。

3. 分数占比轻。初中道德与法治参与中考,满分40分,且为开卷考试。首先,开卷形式给学生造成错觉以为只要做好笔记就能轻松得到高分。其次,分数与语文、数学等科相比占比较低,相对应的学生就不会特别重视,再加上本来就不好得分,就使得学生的学生兴趣越来越低。但是,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无论分数占比有多小,它都参与中考,只要它参与中考,就很难不偏向于分数的提高,就很难做到均衡发展。

4. 课时少。道德与法治教学课时一周两节,虽然不耽误教学进度,但是减少了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同时少量的课时也会让学生感觉似乎并不重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1.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这二者需要在教学实际中做到平衡,而不是仅倾向于哪一个,这两点要求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们将课堂还给学生,而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我们的角色只是从“演讲者”切换为了“引导者”。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自身对道德与法治内容感兴趣,才能更好的融入课堂。[]而学生的兴趣与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关系,课堂环境是否轻松愉悦、教师讲课时是否富有激情等条件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并且,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较抽象,加上部分教师的授课模式固定单一,使得课堂枯燥无趣,而初中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自然而然就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质量。我们可以将教学模式做的多种多样,使之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来讲解知识,更好的做到寓教于乐。

3.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于学生而言,教师是他们学习上的引路人。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学生最先想到的求助对象肯定是老师。所以,对于教师而言,想要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首先应当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自己的学科素养足够支撑课堂教学时,才能进一步的推动学生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输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做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现在是信息高速化的时代,无论是观念还是教学手段,都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潮流。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想我们的教学同样如此,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更新”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平时积极的参加一些培训活动、教研活动,这样才能更好的将自己所学的传授给学生,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开展教学的同时向学生传输道德、法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教导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4. 以和谐的课堂教学观创建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展的一种关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是一种相互有好感,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课堂教学是一个相互影响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的状态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学生的回应是否积极也影响着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课堂教学应当做到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其中有所得,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中取得进步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和谐的课堂教学,应当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课堂教学要做到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高效学习气氛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5. 指导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认为指导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都是语文老师的事。事实上,道德与法治在这方面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因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涉及的内容更多、更广,紧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在教学中适当拓展社会生活这个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

五、结语

所以如何解决教学中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分出主次。结合社会实际和教学实际,我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教师应当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价值观的引导。那么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诉求更显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