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剃头大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重在“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以及“尝试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并且让儿童感受到童年的真善美。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沙剃头的有趣过程,感受童年的美好有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剃头大师”的用意。

◎教学准备

准备教学设计以及配套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复习:读一读,记一记。

课件展示生字词,学生进行朗读复习。

二、整篇课文内容分析。

(一)提问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害人精”是老剃头师傅、剃头大师是“我”。他们都给谁剃头了啊?(学生:小沙)那小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赶快来了解一下吧。

(二)分析第1自然段,了解小沙的性格。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教师:通过朗读,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呢?(学生:排比句)

教师:这样排比的四个“怕”,强调了表弟小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天生胆小/胆子特别小。)

教师:同时,我们也能通过这个排比句发现小沙很怕理发。

(三)分析剃头前“我”和小沙的态度。

过渡:这么怕剃头的小沙,我怎么会给他剃头呢?(学生:第7自然段:央求我)师总结:所以剃头前小沙的态度是:央求我。

教师:那我愿意吗?(学生:第八自然段:不给钱我也愿意)师总结:所以剃头前我的态度是:非常愿意。

(四)分析第718自然段,掌握“剃头大师”剃头的有趣过程。

1.教师:可是,很怕理发的、胆小的小沙,却央求“我”给他理发,而且我还认为自己是“剃头大师”,这是怎么回事呢?快速阅读第718自然段,看看“我”到是怎样给表弟小沙剃头的?画出“我”给小沙剃头的动作描写

2.学生快读完毕。

教师:来,看一看,“我”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呢?

课件出示内容,指导学生相机朗读,强调画横线部分是动作描写:

10自然段中的“......我好像有剃头的天分。我先把姑父的大睡衣给他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

12自然段中的“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13自然段的“因为这样随意乱剪,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

16自然段的“我剪掉了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甚至露出了头皮。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3.  教师:通过“我”的这些动作描写,你觉得“我”的剃头技术怎么样?(学生1、学生2)那“我”觉得自己剃头怎么样呢?(学生:有剃头的天分,像个剃头大师)

4.  方法指导:总结通过动作描写,可以描述人物特点。

教师:对啊,通过“我”给小沙剃头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我”有着自认为自己是个剃头大师的自我感觉良好的特点。

5.这剃头的过程中“我”让小沙感受到了什么?

(第9自然段:有些慌11自然段:高兴15自然段:无所谓)

 6.理解“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过渡:是啊,我的剃头技术这么糟糕,但小沙觉得无所谓,还觉得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学生1、学生2回答。)

(课件动态展示)教师:先来看看“”,闯了祸、随意乱剪、长长短短,可以看出我完全不会剃头;而且呢,“哎呀”、“坏了”这样连续两声的惊叫,证明我剪发的时候特别的慌张。而小沙作何反应呢?(学生1、学生2)小沙连忙摸耳朵,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了。看样子他对剪发的要求就是:流畅,不痛不痒,不伤到耳朵。所以,我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

教师:那我们这里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这句话呢?(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7.分析“我”给小沙剃头的结果。

教师:请大家迅速默读这些内容。

课件展示文字:

16自然段:我剪掉了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甚至露出了头皮。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18自然段:当然,我没得到那五块钱。这还不算倒霉,最倒霉的是小沙父子: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呢,那件睡衣上的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身上的碎头发

教师:“我”给小沙的剃头结果是什么呢?(学生1、学生2,通过课件相机勾画对应效果。)

教师:你觉得这样的剃头效果怎么样?(学生:糟糕、难看、尴尬......

6.总结分析“我”这个剃头大师。

教师:结合“我”给小沙剃头的整个过程,我们来总结一下“我”这个剃头大师到底怎么样?(回到课文中)

自我感觉良好的剃头大师,觉得:(1可我好像有剃头的天分;(2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3各种随意乱剪的动作。可结果呢?(学生1、学生2)教师总结:结果非常糟糕。体现在哪些方面:整个头上坑坑洼洼、层层梯田、小沙被剃光了头、姑父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四)对比剃头大师的剃头过程,分析第26自然段。

1.教师:“我”给小沙剃头的效果这么糟糕,那理发店的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效果怎么样呢?小沙为什么叫老剃头师傅为“害人精”呢?我们采用刚才分析“我”剃头的方式,一起来找找答案吧!

2.(课件出示要求及内容,表格统计表提前准备并发放。)提出要求,完成对比表格,再进行小组相互讨论。

3.小组派代表汇报填表结果。

4.结合课件提示,统一完善对比表格。

(五)理解难懂的句子。

方法指导: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理解。

过渡: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让他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同学们平时有这样的经历吗?(学生1、学生2

教师:那我们理解这句话是用了什么方法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

教师:那我们之前学过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是接近的,那同学们还能补充哪些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学生:查资料、请教、借助插图……)

(六)讨论课题。

1.教师: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发现真正会剃头的是谁呢?(学生:老剃头师傅),而不会理发却被称作“剃头大师”的是谁呢?(学生:“我”),最关键的是,这篇课文的题目还是?(学生:剃头大师。)对了,是剃头的?(学生:大师)学生再读课题:剃头大师。

2.教师:那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大师呢?(学生1、学生2回答。)

教师举例:(图片展示)这是围棋大师吴清源、这是国画大师齐白石(介绍相关大师的成就)。(课件展示)可见大师是指:大师指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棋手等。(画横线部分学生朗读。)

3.教师: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呢?(课后第三题)(学生1、学生2

教师:“我”小小年纪却当上了“剃头大师”,这其实是一种调侃,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能引起读者更浓厚的阅读兴趣。(课件同步展示)

三、课堂小结。

教师:孩子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和小沙在童年时期剃头的有趣故事,你也遇到过这么有趣的故事吗?赶快想一想,在课间休息时和同学们聊一聊你自己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