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41页。

学生情况:

教学对象为聋生四年级学生,学生人数10人。学生在听力、理解、基础知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能力水平,本次教学活动将学生分为AB两层。A层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对B层学生较高。

A层学生:柴亮、胡可鑫、吴思瑾、吴金凤、谢雨棠、龙婷婷

B层学生:徐锐、罗小林、胡懿、顾思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知道量角器的作用和构造,能够利用量角器测量不同方位的角。

B知道量角器的作用和构造,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测量不同方位的角。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通过探讨、实践、练习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量角器对于测量角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在了解量角器的基础上,能够运用量角器测量不同方位的角。

教学难点:

在运用量角器测量时,能够准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量角器,钝角、锐角、直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反应预设

课前准备

师生问好·

一、复习导入

(一)  复习角的概念

1.引导学生找出角的顶点以及边。

 

2.带领学生一起复习角的概念。

1.自己画出一个角,并标出角的顶点以及边。

2.回忆什么是角。

学生可能自己不能够准确表述出什么是角。(引导学生从顶点和边进行描述)

(二)比较角的大小

引导学生比较1和∠2的大小,并让学生尝试自己测量角的大小。引出主题“角的度量”

问题:

1.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2.1和∠2哪个角大呢?

1.观察1和∠2并比较其大小。

2.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测量角的大小。(教师进行指导)

学生可能运用三角板,重合等方法比较角的大小。部分学生可能找不到方法。(老师对部分学生进行指导)

(三)汇报

总结学生的比较方法。并引入量角器!

学生汇报自己比较的结果,并展示自己比较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一)观察并介绍量角器

1.问题:

通过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2.结合学生所发现的内容,向学生介绍量角器。(有一个中心点,量角器有两条0°刻度线,两圈刻度,分别从0°到180°。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每小格是1°。有两条0°刻度线等。

1.       观察量角器。

2.       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量角器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自己观察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走神的现象。(老师巡视,并提醒学生)

(二)量角

1.       在学生展示测量经过之后,总结学生在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并展示一个方位角(外圈读数)的测量过程。

2.       总结测量角(外圈读数)时:角的顶点要与量角器中心重合,一条边要与0°刻度线对齐。测量时角的一边,如果和外圈0°刻度重合,我们读刻度时就要从外圈数起。

3.       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内圈。

4.       单独指导学生测量角。

5.       总结测量开口向右边角时:角的顶点要与量角器中心重合,一条边要与0°刻度线对齐。测量时角的一边,如果和内圈0°刻度重合,我们读刻度时就要从内圈数起,如果和内圈0°刻度重合,我们读刻度时就要从内圈数起,如果和外圈0°刻度重合,我们就要从外圈0°刻度数起。(结合PPT演示)

 

1.       在了解量角器构造后,学生自己尝试测一个方位的角(外圈读数),并展示测量方法。

2.       在观察外圈刻度的基础上尝试自己测量另一个方位的角,并汇报测量经过。

3.       学生测量自己手中的不同方位的角。

学生在自己尝试测量时,可能会出现顶点与中心不对齐,边不重合的现象,部分学生完全不知道怎么测量(老师观察并指导学生测量)

三、巩固练习

示学生完成情况,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1. 判断角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PPT

2. 读出角的度数。(PPT

3. 完成做一做。

 

四、总结

1. 总结量角器的构成、如何运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2.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

 板书设计:

 

 

(两张测量不同方位角的图片粘贴在此处)

顶点与中心对齐,一条边与0°刻度线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