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度与自由”并“短暂与永恒” ——2020年秋,涪城区书法种子教师专业技能之楷书技法培训小记


钟锦钰 2020-11-24 12:21:23 上传:张晓蓉 浏览:1次

缘起

2020年10月24日,“涪城区书法种子教师培训”在安昌路小学如期举行。邀请到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绵阳市书协副主席雷清老师,带给大家《楷书的审美特质》主题交流。

雷主席从书法的渊源发展为线索,从篆书开始,娓娓道来:

7a07dac1c0-11.jpg


1、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其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它的名字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从狭义说,仅指《史籀篇》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方块汉字的基础。

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笔致遒健之意;也称“秦篆”,取其为秦国通用文字之意。相传为李斯所作,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笔法瘦劲挺拔;曲线较多,直线较少;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字形修长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章法布局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给人纯净简约的美感。

从大篆的奔放豪迈,到小篆的法度与统一,雷主席弹出一个关键词:自由与法度。道出书法的秒迷,即——在法度下的自由。与孔子所言人生妙迷——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种妙迷,就是我们追求精进的指引。

修习篆书,需注意以下几个点位:笔法、字法、墨法、章法。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因此,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关键。篆书的捉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

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一般说来,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圆转涩进,涩而通畅。

实笔,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用笔要虚实互出、关注骨力、疾涩、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通劲健的力度,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此外,还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变化,不可一味求均求匀。同时,在临习书篆时,必须以“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以及写得方,写得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另外,还要考虑字形的取势。一般来说,取势是字形生动与否的重要一环。就篆书字势而言,应该追求端庄雅正。字形的高度比例以及字形与垂脚长度的比例,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适度。如此于展纵间兼取横向之势,便能于一字之内、字字之间,得舒展跌宕而又顾盼之情。再结合中锋用笔为主,偏锋、侧锋并用,收笔多侧锋,悬针、垂露兼融,笔画间注意搭接的装饰意味等方面,兼工带写,篆书的气势与风情才能真正流露出来。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才知道,自己临习的《袁安碑》,《袁敞碑》,属于汉代的篆书。字体为小篆,其特点为体格近方,笔法稍掺隶意。一般在庄重的场合和金器上使用。老师提醒大家,如果要想作品出更多的效果,可以考虑在楚篆上多花心思。因为楚篆在被规则之前,自由度比较高,给各位书家创作发挥的空间比较大。

通过以上,我明白了,单就一个篆书,就够我消耗十年。

2隶书

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也叫“古隶”和“今隶”。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磔”。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 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一般认为隶书由篆书演变而来,隶书者,篆之捷也。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始创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也有人认为: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

隶书的出现,上承篆书之韵,下开楷书之基,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这就是中国书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书法文化事件——“隶变”。其内容如下:

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对正体篆书字形结构的简化改造。

二、是书写方式的变化,既对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的改变,使其简捷流便。

故,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过程的核心内容。隶变,不光提高了书写速度,同时因其蕴涵着内在的书写运动态势,更加符合人的生理,才使隶书最终彻底代替篆书,获得普遍应用。

就书法而言,“隶变”的意义在于:

一、摆脱篆书字型结构的凝固,化束搏而走向隶书线条时空运动的抽象化表现。

二、线条由篆书委婉的弧笔,变为险峻的直笔。曲折处,由篆书的联绵圆,转变为转折的方笔。

隶变,标志着汉字相形性的破坏和抽象符号的确立;使汉字由古文字体系向今文字体系转换;同时也标志着隶书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

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成就了《张迁碑》的质朴奔放、浑厚博大,《曹全碑》的典雅华美、俊秀温润。使我们看到了不同风格、不同结体和不同审美取向的经典刻石文本书法。它们有的工稳端庄,有的方劲古朴,有的秀丽飘逸,有的宽博厚重,有的雄放态肆,有的古拙雄浑,极具艺术审美价值,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隶变过程中的很多随意性书写,看似很朴拙、很简淡、很平凡,而实际上却蕴涵着无穷的美学价值,是人的生命系统中的真实流露。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力量的注入,固有的“庄重、典雅与华美”,便与“奔放、流畅、阔大”的相融合,从而催生一种大自然的淳朴和广阔,展示出更接近生命本真的美态。特别是《石门颂》潇洒自如的波挑,显示出不拘一格的奔放品格、以及阔大的自然气象,体现着文人回归大自然的开放情怀。民间工匠的契刻,又为其置入了民间的质朴意味,这些元素,铸就了《石门颂》的华美与经典。

老师体醒大家,在修习隶书时,要注意隶书结构的以下特点: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收缩纵向笔势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规律基础上的。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且点法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四连点等等。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明显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修习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要点:

1、蚕无二色,燕不双飞。蚕头燕尾在一个字中,只能出现一次。

2、取法于古。要取法汉碑和秦汉竹木简。所谓取法,就是认真刻苦地解读、体会,而不是浮光掠影。少看当代人的作品,看当代人的作品要看出其缺点和不足。

3、把握书写性。“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的纸面化。

在隶书这个章节里,有一个人物因“以布衣称雄”而引发了我的兴趣,他的名字叫——金农。我认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对修习相关领域更深切的兴趣。特别是这样一些你知道得越多,就越喜爱得深切的人物。

金农,字寿门,号冬心,作为一个真正的“骚客”,他很喜欢给自己取花名,故平生别号多达数十种。此生浙江杭州人,博学多才,工诗词,精鉴古,富收藏,好游历,著述丰。五十岁时入京考试,未中,遂绝意仕途。居扬州地区,卖画为生。无论从认识的深度和作品的气格与高度,以及学问的广度与厚度等几诸多方面都是时代的佼佼者,因此,金农是扬州八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人物。

金农隶书风格沉稳果敢,奇崛憨直,隐约有《华山碑》与《天发神谶碑》的影子,但这种影子又不是那么明显与突出。这是金农的过人之处,他一方面是好古痴古之士,仿佛是生活在清代的一个汉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近乎自负与自恋情结者。二者的结合,使其作品达到了无一笔不是汉人,无一笔不是自己的境界与高度。

他的超前审美与定位,时人言其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杨守敬说:“冬心分隶,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以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对于一些东施效颦者来说,此话确为灼见。因此,善学者夺人魂魄,庸史则徒师其形,“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金农艺术给后人的启示。

通过以上学习,我明白了,一个人的艺术修为,是这个人整体生命状态的体现。一个人的艺术,永远无法超越这个人本身。习艺的过程,不过是重塑和修整自己生命状态的过程。

3、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由于草书非我目前兴致所在,故略之。

4、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它是楷书的草化和草书的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都很高,因此,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便成为一座最为绚烂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

其中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王珣创作了《伯远帖》,王献之创作了《鸭头丸帖》等。这些照亮书法艺术星空的经典之作,是历经漫长岁月淘洗留下的艺术精髓,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审美领域的独特贡献。

雷主席在谈到这些名帖时,如数家珍。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厚实线条,篆籀笔、金石味,碑帖结合,奇正开合,细节与韵味,入笔与收笔以及之间这个运行过程,那些种种吸引人想分析、想玩味之存在,”等等。专业的词汇,从他的嘴里蹦出,书法的光亮从他的眼里流淌。这让我感受到:一个看上去灰灰淡淡、平平常常的人,如何因为具有认真和热爱,具有学识和情怀,而变得闪闪发光。

关于行书之法要,清代宋曹所言甚为精妙: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 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字虽不连,气候相通,墨纵有馀,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运用不宜太迟,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失势。

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有三条标准,即“理法通达、笔力遒劲、姿态优美”,而行书结字必须具有动势,修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加大横、竖画的倾斜度,增强整个字的动势。

2、把方形的字倾斜成斜边形,从险势中增强字的动势。

3、采用倚正相依手法,使字体活泼稳定又不东倒西歪。

4、采用虚实对比手法,使字体取得动而平衡的要求。

5、贯穿行气是行书布局谋篇的最重要的技巧。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字的大小、布白、虚实、粗细、枯润变化及其用笔特点,这样写出来的行书自然会有动势。同时由于行书运笔的节奏比较快,所以要特别注意笔调的沉着功夫,要纵得出,擒得定,拓得开,留得住。特别是写长撇、悬针等出锋之笔,收笔时要尖锐饱满,富有力度和余势,不可势尽力竭,作虚尖飘忽之状。

通过老师关于行书的讲解,我有意留用一些时间,将“天下三大行书”好好揣摩把玩,以期“识其妙意,得其奥趣”。

5、楷书

雷主席个人在楷书方面成就颇高,所以,楷书就留到最后来言说。

但楷书不是孤立的,说楷书自然会带到其他书体。雷主席侃侃而谈,依然不能尽兴。因为书法艺术本身就是这么丰富,里面的积淀就是这么深浩。雷主席认为单就一个名贴,也可以三天三夜也谈不完,因为“有那么多话说”。

我听着这一句,心里便生出一句:这就是热爱艺术的好处。艺术治愈了生活的庸俗和重复,治愈了中老年人的“人生再无新意”,同时也治愈了关系的癌变——“我们在一起,我们根本就没有话说”。

天,你只要想想,你可以跟一个人聊三天三夜也彼此不厌倦,你就知道,你距离真正的幸福还有三天零13个小时。我感觉到,雷主席的“有那么多话说”,跟陈小川的“有那么多钱”一样,很容易招致我因嫉妒而萌生的反感。

雷主席用“三严一活”来作为他对楷书习练的要诀:

一严:端正清秀

二严:庄重正大

三严:间架分明,严谨守法

一活:鲜活生动,楷而不死

雷主席在这里谈到很多习楷书者的通症:终身苦写,终身不得要领。

我认为习书者最大的悲哀,莫过如此。故特意请教老师:欲避死地,要领是什么?

雷师言:笔法、字法、墨法、章法。

笔法:加提按。起、提、行、收、按、顿,多个动作、多个方向到位,笔法间相互呼应,一笔与一笔之间关系承接和谐。

墨法:一笔墨,多写几个字,使其自然发生浓淡枯湿之变化。章法:谋篇布局大小相兼、疏密得体、浓淡相融、收放结合、有断有连,顾盼呼应。入于旧古,出于新己,节奏、气韵,得之于心,施之于手,展风姿与神采,现骨格与气度。

雷主席谈到这里,也不由得感叹说:书法,为什么叫书法?因为这里面的道法太多了。需要大家一方面勤于修炼,一方面也要用慧心和大脑思悟,解其个中真味,方得一二。

除去以上,这一章节里,有一个名字吸引了我,他就是曹魏重臣钟繇。原因很简单,他姓钟。

我偶尔无事之时,也在我有限的见识里,寻找一点钟姓的人物,掂量一下他们在人类长河里的痕迹。希望借由远亲之虚慕,得其一二之神力。在这样的追记里,来规则自己的潜力与愿景。

结果,我发现第一有影响的是——钟馗。

钟馗,主司“捉鬼”。是中国道教中能打鬼驱邪的神,也是中国传统道教诸神中唯一的万应之神,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古书记载他系唐初长安终南人,生的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少有大志,性情豪爽,为人光明磊落,胆气过人。

后来,我又发现了一个现实的榜样——钟南山。

钟南山,主司“驱病救人”。是病魔面前,众人皆逃,我独往的“逆行者”。有意思的是:据传钟馗出生并生活于陕西西安周至的“终南山”,而这个活在当世的传奇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也叫“钟南山”。

而今,在书法领域,我又有了一个新的力量——钟繇。

钟繇,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汉末三国时著名书法家

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曹魏建立后,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

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其主要成就有“五表”、“六帖”、“三碑”。其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因其卓越,而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据《书苑菁华》记载,钟繇临死时把儿子钟会叫到身边,亲传书法秘术。他说,自己一生有三十余年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书法,主要从蔡邕的书法技巧中掌握了写字要领。在学习过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有空就写,有机会就练。与人坐在一起谈天,就在周围地上练习。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纸张,结果时间长了被子划了个大窟窿。见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就会与笔法联系起来。

在苦练的同时,钟繇还十分注意集前人之大成,并向同时代人学习,经常与当时的书家讨论用笔方法问题。他不但自我要求严格,对于弟子门生也同样以严著称。在其苦心栽培之下,其子钟会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可惜的是,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然而,即使这样,也无法遮挡,他像一颗夺目的星子,在人类历史的暗河里,散发着永恒的光亮。

结语

通过以上,我很庆幸自己能走近书法。更感谢涪城教坛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有良师益友同行,时时熏洗,常常新进。书法奥妙,波澜浩瀚,但得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进一分有一分的甜蜜。生命有此欢喜与甜蜜滋养,当下即为喜乐。

f4cc935fba-2.jpg

1058464f4b-7.jpg

ed4d767679-9.jpg

c43539eef5-5.jpg

标签: 活动纪实  书法  
声明:文章内容由作者原创或整理,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评论(0) 最后修改于

王菊2023-06-02 08:59:06
 我很庆幸自己能亲自去现场学习,走近书法。更感谢涪城教坛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有良师益友同行,时时熏洗,常常新进。书法奥妙,波澜浩瀚,但得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进一分有一分的甜蜜。生命有此欢喜与甜蜜滋养,当下即为喜乐。
  回复

发布新评论